痛经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蕴结、气血虚弱、肝肾亏损五种,需综合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进行分析,治疗时还应注意饮食、情志等方面的调理。
1.气滞血瘀型
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血滞于胞宫而引起痛经。此类患者多伴有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色暗有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乳房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等症状。
2.寒凝血瘀型
多因经期冒雨涉水、过食生冷,或素体阳虚,寒邪内侵,导致寒凝血瘀,经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痛经。此类患者多伴有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舌苔白腻等症状。
3.湿热蕴结型
多因经期感受湿热之邪,或过食辛辣、油腻之品,导致湿热内蕴,下注胞宫,与经血相搏结,而引起痛经。此类患者多伴有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拒按,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带下量多,色黄质稠,舌红,苔黄腻等症状。
4.气血虚弱型
多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大病久病,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冲任血海空虚,胞脉失养而引起痛经。此类患者多伴有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等症状。
5.肝肾亏损型
多因禀赋不足,或房劳多产,或久病大病,损伤肝肾,精血亏虚,冲任、胞脉失养而引起痛经。此类患者多伴有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足跟痛,舌质淡,苔薄白等症状。
总之,痛经的中医辨证分型较为复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准确辨证分型,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饮食、情志等方面的调理,以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