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或其生理效应不足所致机体代谢降低的一种疾病,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及周围性三类,病因多样,可表现为代谢率减低和黏液性水肿昏迷,检查涉及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影像学等,治疗主要为替代治疗,对孕妇、老年人、婴幼儿等特殊人群有不同影响,需早发现早治疗并注意预防。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或其生理效应不足所致机体代谢降低的一种疾病。按其病因分为原发性甲减,继发性甲减及周围性甲减三类。
病因:
原发性甲减:由甲状腺腺体本身病变引起的甲减,占全部甲减的90%以上,根据病变发生的部位可分为:
甲状腺性甲减:由于甲状腺本身病变引起的甲减,包括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手术和甲亢131Ⅰ治疗后、放射性碘破坏、先天性甲状腺缺如或一叶缺如、亚急性甲状腺炎、药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碘过量:碘过量可导致甲状腺自身抗体产生,碘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先天性甲状腺激素生成障碍:甲状腺激素在甲状腺滤泡细胞内的合成、贮存、碘化及分泌过程发生障碍,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其他:垂体或下丘脑病变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导致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促甲状腺激素产生和分泌减少,继而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继发性甲减:是因下丘脑或垂体疾病致TSH产生和分泌减少,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周围性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受体缺陷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症状:
代谢率减低:轻者有乏力、怕冷、腹胀、便秘、嗜睡、月经过多;重者出现黏液性水肿,表现为眼睑浮肿、唇厚舌大、皮肤干燥角化、毛发稀疏干黄、眉毛外侧1/3脱落、声音嘶哑、心率缓慢、不可凹性水肿。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包积液和心力衰竭。严重黏液性水肿可导致昏迷。
黏液性水肿昏迷:是甲减病情恶化的严重状态,多发生在冬季寒冷时,常因严重的全身性疾病、中断甲状腺替代治疗、寒冷、感染、手术、使用镇静药、麻醉药等诱发。表现为嗜睡、低体温(<35℃)、呼吸徐缓、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四肢肌力松弛、反射减弱或消失,甚至昏迷、休克、肾功能不全危及生命。
检查:
甲状腺功能检查: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升高,TT3、TT4降低,FT3、FT4降低。
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查: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阳性。
影像学检查:B超、CT等检查有助于了解甲状腺大小、形态、有无结节等。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查等综合判断。
治疗:
替代治疗:左甲状腺素(L-T4)是治疗甲减的主要药物,一般需要终身替代治疗。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至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病因治疗: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桥本甲状腺炎引起的甲减,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危害:
影响代谢:导致代谢率减低,出现畏寒、乏力、便秘等症状。
影响心血管系统:导致心包积液、心力衰竭等心血管并发症。
影响智力和生长发育:儿童甲减可影响智力和生长发育,导致身材矮小、智力低下。
增加死亡率:甲减患者的死亡率高于普通人群。
预防:
积极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
避免碘过量摄入。
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甲减的疾病,如垂体瘤、下丘脑病变等。
孕妇应注意碘的摄入,及时补充甲状腺素,预防胎儿甲减。
特殊人群:
孕妇:甲减可影响胎儿的智力和生长发育,孕妇应在孕前和孕期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及时发现和治疗甲减。
老年人:甲减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和误诊,老年人应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
婴幼儿:甲减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家长应注意观察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总之,甲减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调整药物剂量。同时,患者应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