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切除后仍可能得卵巢巧克力囊肿,这与异位内膜的存在及其他因素有关,需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子宫切除后可能还会得卵巢巧克力囊肿。
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病变,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腔内,受体内女性激素的影响,每月脱落一次,形成月经。如果月经期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在卵巢表面或盆腔其他部位,形成异位囊肿,这种异位的子宫内膜也受性激素的影响,随同月经周期反复脱落出血,如病变发生在卵巢上,每次月经期局部都有出血,使卵巢增大,形成内含陈旧性积血的囊肿,这种陈旧性血呈褐色,形似巧克力,故又称“巧克力囊肿”。
子宫切除后,卵巢仍可发生巧克力囊肿,这是因为异位的子宫内膜可能存在于身体的其他部位,如卵巢、输卵管、腹膜等。虽然子宫被切除,但这些部位的子宫内膜仍可能受到激素的影响而发生病变,导致巧克力囊肿的形成。
此外,巧克力囊肿的发生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遗传、免疫功能异常、月经周期紊乱等。即使子宫切除后,这些因素仍然可能导致巧克力囊肿的发生。
因此,子宫切除后仍需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超声检查等,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巧克力囊肿等疾病。同时,对于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家族史、月经不规律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更加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及时就医。
需要注意的是,巧克力囊肿可能会引起痛经、性交痛、月经异常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如果确诊为巧克力囊肿,应根据囊肿的大小、症状等因素,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