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分为四度,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关键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根据贫血的严重程度,可将其分为以下四度:
轻度:Hb参考值下限至91g/L;
中度:Hb90g/L至60g/L;
重度:Hb60g/L至31g/L;
极重度:Hb<30g/L。
贫血的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除了一般的面色苍白、乏力、易倦等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头晕、头痛、耳鸣、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贫血时,可能出现心率增快、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症状。此外,不同原因导致的贫血,还可能伴有其他相应的症状,如缺铁性贫血可能伴有吞咽困难、口角炎、舌乳头萎缩等;巨幼细胞贫血可能伴有手足麻木、行走困难等。
在诊断贫血时,需要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骨髓穿刺等,以明确贫血的类型和病因。
治疗贫血的关键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缺铁性贫血需要补充铁剂;巨幼细胞贫血需要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此外,还可以通过饮食调整来改善贫血症状,如多摄入富含铁、叶酸、维生素B12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肉类、蛋类、绿叶蔬菜等。
对于贫血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要特别关注。这些人群对贫血的耐受性较差,贫血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对于这些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贫血。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均衡,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以预防贫血的发生。
总之,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其危害不容小觑。如果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特殊人群应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定期体检,预防贫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