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婴幼儿常见贫血,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特点,主要与先天储铁不足、铁摄入量不足、生长发育快、铁丢失过多等因素有关,一般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易疲乏无力等,非造血系统可出现食欲减退、烦躁不安等症状,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诊断,治疗方法主要是去除病因和补充铁剂,预防可通过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注意饮食搭配、定期体检等措施。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特点,对婴幼儿的健康有一定影响。以下是关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一些信息:
1.原因:
先天储铁不足:胎儿期最后3个月从母体获得的铁最多,如因早产、双胎、胎儿失血和孕母严重缺铁等均可使胎儿储铁减少。
铁摄入量不足:这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人乳、牛乳、谷物中含铁量均低,如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容易造成缺铁。
生长发育因素:婴儿期生长发育迅速,随着体重增加,血容量也增加较快,如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容易造成缺铁。
铁丢失过多:正常婴儿每天排泄铣损的铁量相对较多,由肠道丢失的铁也较多。用未经加热处理的鲜牛乳喂养的婴儿,可因对蛋白过敏而发生少量肠出血,长期少量失血也可导致缺铁。
2.症状:
一般表现:皮肤黏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黏膜及甲床最为明显。易疲乏无力,不爱活动。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髓外造血表现:由于骨髓外造血,肝、脾可轻度肿大。年龄越小,贫血越重,病程越久,肝脾肿大越明显。
非造血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神经系统症状,如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
3.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一般可以做出诊断。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清铁、总铁结合力、铁蛋白等。
4.治疗:
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原发病,如慢性失血、不合理的饮食等。
补充铁剂:口服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首选方法。常用的铁剂有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等。同时可以服用维生素C促进铁的吸收。
饮食调整:给予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蛋黄、豆类、蔬菜、水果等。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避免影响铁的吸收。
5.预防:
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铁的吸收率高,且不易过敏。
及时添加辅食:婴儿4个月后应及时添加辅食,首选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蛋黄、肝泥、肉末等。
注意饮食搭配:避免食物过于单一,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以增加铁的吸收。
定期体检: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缺铁性贫血。
总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家长应注意孩子的饮食,及时添加辅食,定期体检,以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如果孩子出现面色苍白、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以便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