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病主要与脾虚、肾阳虚、阴虚夹湿、湿热下注、热毒蕴结等因素有关。治疗带下病应根据辩证论治的原则,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1.脾虚
主要表现为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神疲乏力,四肢不温,纳少便溏,两足跗肿,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方药:完带汤。
2.肾阳虚
主要表现为带下量多,清冷,质稀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腹冷感,面色晦暗,小便频数,夜间尤甚,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无力。治法:温肾助阳,涩精止带。方药:内补丸。
3.阴虚夹湿
主要表现为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部瘙痒,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治法:益肾滋阴,清热利湿。方药:知柏地黄丸。
4.湿热下注
主要表现为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气,或带下色白质黏,呈豆渣样,阴部瘙痒,灼热疼痛,尿频尿急,尿痛,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杀虫。方药:止带方。
5.热毒蕴结
主要表现为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稠,有臭气,阴部灼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止带。方药:五味消毒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