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骨质疏松的因素包括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等。
1.内分泌因素
性激素在骨骼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当性激素(如雌激素、睾酮)缺乏时,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加速,容易导致骨质疏松。例如,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主要病因。
2.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骨质疏松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决定了约70%~80%的峰值骨量,不同人种的峰值骨量存在差异。
3.营养因素
钙是骨矿物质中最主要的成分,对于骨的形成和矿化都非常重要,钙摄入不足会影响骨的形成和峰值骨量,容易诱发骨质疏松症。此外,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维生素D缺乏可能导致钙吸收不良,进而影响骨骼健康。
4.生活方式因素
足够的体力活动有助于提高峰值骨量,减少骨丢失。长期缺乏运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同时,高盐饮食、大量饮用咖啡、吸烟、酗酒等不良饮食习惯都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