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持续菌血症,网状内皮系统受累,回肠远端微小脓肿及溃疡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全身中毒症状、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等。
1.病因:
伤寒杆菌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是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
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播相对较少见。
2.症状:
初期:可能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类似感冒的症状。
极期:高热持续不退,体温可达39℃-40℃以上,伴有寒战、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等。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肝脾肿大:脾脏可轻度肿大,肝脏也可肿大。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或出现肾功能损害、心肌炎等并发症。
3.诊断:
实验室检查:如血培养、肥达氏反应等,可检测到伤寒杆菌或特异性抗体。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等可帮助发现脾脏肿大等并发症。
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发热性疾病如败血症、疟疾等进行鉴别。
4.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等。
抗菌治疗:使用抗生素如氨苄西林、氟喹诺酮类药物等进行抗菌治疗。
对症治疗:如退热、缓解胃肠道症状等。
5.并发症:
肠出血: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病程的第2-3周。
肠穿孔:是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于病程的第2期。
其他并发症:如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炎等。
6.预防: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
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直至体温正常后15天。
需要注意的是,伤寒的症状和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如果怀疑自己感染了伤寒,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同时,对于高危人群,如旅行者、免疫力低下者等,应注意预防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