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可导致多种消化道疾病,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根除治疗需遵医嘱,儿童和老人需视情况而定。
幽门螺旋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共餐、经常在外就餐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此外,接吻、使用不洁餐具、母婴传播、唾液传播等,也可能导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大多数患者表现隐匿,无任何症状和体征。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痛、腹胀、嗳气、食欲不振、反酸、烧心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口臭。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也是胃癌的高危因素之一。因此,一旦确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目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四联疗法,即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疗程一般为10~14天。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部分可自行清除,不建议常规进行根除治疗。老年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如无明显症状,也可不进行根除治疗。但如果有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疾病,或有胃癌家族史,即使没有症状,也应进行根除治疗。
此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会影响某些药物的疗效,如治疗缺铁性贫血的药物。因此,在服用这些药物期间,如果需要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应咨询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可引起多种消化道疾病。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进行规范治疗。同时,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