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分为肝阳暴亢型、风痰阻络型、痰热腑实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等。
1.肝阳暴亢型
肝阳暴亢型多因暴怒或情志过激,导致肝阳上亢,气血上冲于脑而发病。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等。治疗宜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2.风痰阻络型
风痰阻络型多由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等,导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阻经络而发病。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挛、头晕目眩等。治疗宜祛风化痰,通络开窍。
3.痰热腑实型
痰热腑实型多因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度,导致胃肠积热,腑气不通,痰热互结而发病。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腹胀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等。治疗宜通腑泄热,化痰开窍。
4.气虚血瘀型
气虚血瘀型多因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导致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瘀血内阻而发病。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萎黄、气短乏力、自汗出、心悸等。治疗宜益气活血,通络开窍。
5.阴虚风动型
阴虚风动型多因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虚风内动而发病。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等。治疗宜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中医对中风的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的,不同的辨证分型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以提高疗效。同时,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也应注意饮食调理、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以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