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变特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尤以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病变最为明显,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其主要临床表现有持续发热、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等,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预防主要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肠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主要病变特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尤以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病变最为明显。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肠伤寒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持续发热:体温呈阶梯状上升,于7~14天内达高峰,可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腹胀、便秘等症状。
消化道症状: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等症状。
玫瑰疹:于病程第7~14天,在胸腹部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压之褪色,一般在10个以下,多在2~4天内消退。
肝脾肿大:多数患者有脾肿大,质软,有压痛;部分患者有轻度肝肿大。
肠伤寒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确诊需要检测血清中的伤寒杆菌特异性抗体。
肠伤寒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病原治疗:主要使用抗生素,如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等。
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烦躁不安者可给予镇静剂。
肠伤寒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管理传染源:及时发现和隔离患者,直至体温正常后15天,或每隔5天做粪便培养1次,连续2次阴性为止。对带菌者应彻底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水源和粪便的管理,做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
保护易感人群:可接种伤寒疫苗进行预防。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儿童、孕妇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肠伤寒后,病情可能较为严重,易并发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因此,这些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如有发热、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