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乙类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等,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等易发展为重症。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措施包括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锻炼、及时就医等。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通常简称菌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细菌性痢疾属于乙类传染病。
菌痢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病原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源或生活用具,尤其容易污染瓜果、蔬菜、食品等,经口感染而传播。日常生活中,菌痢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
食物传播: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如生冷蔬菜、不洁瓜果、肉类、海鲜等。
水源传播:饮用水源被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可导致水源性传播。
生活接触传播:经手接触被患者粪便污染的物品,如玩具、文具、门把手等,再经手入口而感染。
苍蝇传播:苍蝇可携带病原菌,污染食物,人食用被苍蝇污染的食物后可感染菌痢。
菌痢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以及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
对于菌痢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般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给予易消化的饮食,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等,可有效缓解症状,缩短病程。
对症治疗:对于高热、腹痛等症状,可使用退烧药、解痉药等进行对症治疗。
此外,预防菌痢的发生也非常重要,主要措施包括:
注意饮食卫生:保持食物的清洁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环境清洁,定期消毒,注意个人卫生,如勤洗手、勤换衣服等。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总之,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了解其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菌痢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高危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等,应特别注意预防,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