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好发于卫生条件差、饮食习惯不良、人口密集、缺乏卫生设施的人群,儿童、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等特殊人群更易感染,感染后可出现急性腹泻、腹痛、脓血便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痢疾。
1.病原菌: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原菌是痢疾杆菌,属于志贺菌属。
痢疾杆菌有多个血清型,常见的有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等。
2.传播途径:
痢疾杆菌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痢疾杆菌,通过污染食物、水源、生活用具等,经手或口进入人体。
此外,苍蝇等媒介也可传播痢疾杆菌。
3.易感性:
人群普遍对痢疾杆菌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但不同人群的易感性有所差异,儿童和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等更容易感染和发病。
4.流行因素:
卫生条件差、饮食习惯不良、人口密集、缺乏卫生设施等因素,有利于痢疾杆菌的传播和流行。
夏秋季气温高、湿度大,有利于痢疾杆菌的繁殖和传播。
5.感染后的表现:
感染痢疾杆菌后,潜伏期一般为1-3天,短者数小时,长者可达7天。
患者会出现急性腹泻、腹痛、脓血便等症状,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痢疾,表现为高热、惊厥、昏迷等症状。
综上所述,急性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通过消化道传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加强个人防护等措施,有助于预防和控制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发生。如果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
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等,更容易感染和并发严重症状,应特别注意预防和保护。在医疗机构中,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对于预防交叉感染和控制疫情的传播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