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肉肿痛,也就是牙龈肿痛,通常由局部刺激因素、牙龈局部组织感染、全身性疾病因素、药物因素、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或充填体、青春期、孕期激素水平变化等原因引起。
1.局部刺激因素
口腔卫生不良,牙面上软垢、牙菌斑、牙石等的堆积,会刺激牙龈,导致牙龈发炎、肿痛。例如日常刷牙不认真、不及时,未能有效清洁口腔,这些局部的刺激物就会长期作用于牙龈,引发炎症反应。
2.牙龈局部组织感染
当牙龈受到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时,会出现红肿、疼痛。比如牙周脓肿、根尖周脓肿等,这些感染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使牙龈肿痛的症状持续甚至加重。
3.全身性疾病因素
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牙龈肿痛,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牙龈的感染和肿痛;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等,也可能在牙龈上有所表现,出现牙龈肿痛、出血等异常情况。
4.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抗高血压药硝苯地平等,可能会引起牙龈增生,进而导致牙龈肿痛。长期服用这类药物时,需要密切关注牙龈的变化。
5.食物嵌塞
在咀嚼过程中,如果食物残渣等嵌塞在牙缝中,未能及时清理,可压迫牙龈,引起牙龈炎症和肿痛。
6.不良修复体或充填体
不合适的假牙、补牙材料等,如果刺激或压迫牙龈,也会造成牙龈肿痛。
7.青春期、孕期激素水平变化
在青春期或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能使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增强,更容易出现牙龈肿痛的现象。
当出现牙龈肿痛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口腔检查和必要的全身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去除局部刺激物、控制感染、治疗全身性疾病等。同时,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对于预防牙龈肿痛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