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外面长了个疙瘩可能与真菌性毛囊炎、疖肿、软骨膜炎、皮脂腺囊肿、脂肪瘤等因素有关,针对原因可采取一般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1.真菌性毛囊炎
真菌性毛囊炎是由真菌感染所致的疾病,当真菌侵入耳朵外面的毛囊时,会引发毛囊炎。毛囊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导致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的小疙瘩。
患者外用抗真菌药物药膏,如克霉唑乳膏、酮康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等。对于病情严重或外用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等。
2.疖肿
疖肿是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当耳朵外面的毛囊及周围组织受到感染时,会形成疖肿,类似于疙瘩。
在疖肿初期,可使用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并遵医嘱外用抗生素软膏,如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金霉素软膏等。若疖肿成熟后仍未破溃,可由医生在无菌条件下切开引流,排出脓液。
3.软骨膜炎
软骨膜炎是耳廓软骨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由外伤、手术、冻伤、烧伤等引起。当耳朵外面的软骨膜受到感染时,会引发软骨膜炎。感染导致软骨膜及软骨组织坏死,形成脓肿,表现为耳朵外面红肿、疼痛的疙瘩。
患者可遵医嘱口服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比如阿莫西林、头孢克肟、阿奇霉素等。对于已形成脓肿的软骨膜炎,应及时切开引流,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液。
4.皮脂腺囊肿
皮脂腺囊肿是由于皮脂腺排泄管阻塞而形成的滞留性囊肿,好发于头面部,包括耳朵外面。当皮脂腺分泌物无法顺利排出时,会在局部形成囊肿,从外观上看像疙瘩。
对于无症状、较小的皮脂腺囊肿,可定期观察,无需特殊处理。若囊肿较大、影响美观或伴有感染,应手术切除囊肿。手术时需注意完整切除囊肿壁,以防复发。
5.脂肪瘤
脂肪瘤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可发生于身体任何有脂肪的部位,包括耳朵外面。脂肪瘤的形成与脂肪细胞的异常增生有关,导致局部出现无痛性疙瘩。
对于无症状、较小的脂肪瘤,可随访观察。若脂肪瘤较大、影响美观或伴有疼痛等症状,应通过手术切除脂肪瘤。
耳朵外面长了个疙瘩的原因多种多样,在出现相关症状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通过专业医生的检查和诊断,明确病因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保持耳部清洁干燥,以免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