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干燥瘙痒一抓就起疙瘩可能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毛囊炎、压力性荨麻疹、人工性荨麻疹、过敏等原因有关,可以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法处理。
1.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当皮肤屏障受损时,角质层的锁水能力下降,皮脂膜的保护作用减弱,导致皮肤水分流失增加,变得干燥,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引发神经末梢的敏感反应,产生瘙痒感。抓挠行为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可能引发炎症反应,形成疙瘩。
使用温和的清洁产品,避免过度清洁和使用刺激性的清洁剂。洗脸时,用温水轻轻冲洗,不要用力搓揉皮肤。选择适合自己肤质的保湿产品,如乳液、面霜等,帮助皮肤保持水分。避免使用含有酒精、香料、刺激性化学成分的护肤品和化妆品。
2.毛囊炎
若患者皮肤干燥,毛囊内有细菌大量繁殖,破坏毛囊组织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引发炎症,进而导致毛囊周围皮肤红肿、瘙痒,抓挠后可能会加重症状,出现疙瘩。
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患处,可以使用干净的棉签或纱布轻轻按压缓解瘙痒。将干净的毛巾或纱布浸入冷水中,拧干后敷在患处,每次敷10-15分钟,可以收缩血管,减轻炎症和瘙痒感。
3.压力性荨麻疹
当人体面临压力时,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肾上腺素,引起血管扩张和皮肤神经末梢的敏感反应,会导致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液渗出,形成疙瘩,并且伴随瘙痒。抓挠后可能会加症状,使疙瘩更加明显。
通过运动、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有助于减轻荨麻疹的症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盐酸西替利嗪片、依巴斯汀片、氯雷他定片等抗组胺药物进行治疗,可以阻断组胺受体,从而减轻皮肤反应。
4.人工性荨麻疹
如果患者干燥的皮肤在受到物理性刺激时,会激活皮肤神经末梢,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发皮肤的小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患者会出现皮肤长疙瘩、瘙痒等症状,抓挠行为属于物理性刺激,会使原有症状加重。
患者在日常应避免皮肤受到物理性刺激,如摩擦、挤压、划伤等,尽量穿宽松衣物。可以听从医生的建议利用窄谱中波紫外线和长波紫外线治疗,缓解瘙痒和消除皮疹。
5.过敏
若患者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会激发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与过敏原结合后,会触发一系列过敏反应,包括皮肤干燥、瘙痒、红肿等。抓挠之后会加重过敏反应的症状,使疙瘩变得更为严重。
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致敏因素,并在生活中有针对性地避开。其次,可以遵医嘱外用盐酸多塞平乳膏、丁苯羟酸乳膏、复方樟脑乳膏等药物治疗,能一直过敏反应,减轻症状。
患者在生活中还应做好防晒措施,如使用防晒霜、戴帽子、遮阳伞等,以免阳光中的紫外线加重皮肤问题。患者还应戒烟限酒,有助于改善皮肤状态。如果皮肤问题持续加重,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皮肤科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