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部经络主要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等。
1.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向足心(涌泉穴),沿内踝后侧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小腿内侧后缘,出腘窝内侧,最终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
足少阴肾经与肾脏的功能紧密相关,常用于治疗月经失调、遗精、咳喘、水肿、泄泻、便秘、失眠等病证,通过按摩或针灸涌泉穴等穴位,可以达到滋补肾气、调理肾脏功能的效果。
2.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上毫毛处,沿着足跗部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上行至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部,上达小腹,属于肝脏,联络胆腑。
足厥阴肝经与肝脏的功能密切相关,可用于治疗月经失调、头痛眩晕、胁肋胀痛、疝气等病证,通过按摩或针灸大敦穴、太冲穴等穴位,可以疏肝解郁、调理气血。
3.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过内踝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进入腹部,属脾,络胃。
足太阴脾经与脾胃的功能紧密相关,常用于治疗腹胀腹痛、腹泻、呕吐、黄疸等病证,通过按摩或针灸隐白穴、大都穴等穴位,可以健脾和胃、调理脾胃功能。
4.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沿颈下行至肩上,交会于大椎穴,再沿体侧下行至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
足少阳胆经与胆腑的功能相关,主治头、耳、目、咽喉病以及神志病等,通过按摩或针灸瞳子髎穴、上关穴等穴位,可以疏利肝胆、调理气机。
5.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沿鼻柱外侧下行,进入上齿龈内,绕口两旁,沿下颌骨后下缘到达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足阳明胃经与胃腑的功能紧密相关,常用于治疗鼻衄、齿痛、耳病等病症,通过按摩或针灸承泣穴、巨髎穴等穴位,可以调和胃气、缓解胃肠不适。
6.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再沿脊柱两侧下行至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
足太阳膀胱经与膀胱和肾脏的功能相关,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以及热病等,通过按摩或针灸攒竹穴、足通谷穴等穴位,可以通调水道、利尿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