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主要由维生素B₁₂或叶酸缺乏引起,可分为摄入量不足、吸收障碍、需要量增加,以及摄入量不足、吸收障碍、药物干扰、其他原因等类型,特殊人群需注意补充,治疗原发病也有助于预防。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种贫血,主要系体内缺乏维生素B₁₂或叶酸所致。根据病因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维生素B₁₂缺乏:
摄入量不足:单纯因饮食中缺乏维生素B₁₂所致,如长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且未及时补充蛋类、肉类等富含维生素B₁₂的食物。
吸收障碍:内因子缺乏、全胃切除术后等原因导致维生素B₁₂吸收障碍。
需要量增加:生长发育迅速、妊娠、哺乳期等情况下,维生素B₁₂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则容易导致缺乏。
2.叶酸缺乏:
摄入量不足:主要由于饮食中缺乏新鲜蔬菜、水果等导致叶酸摄入不足。
吸收障碍:小肠疾病、药物(如抗癫痫药、抗结核药等)影响叶酸吸收。
药物干扰:抗叶酸药物如甲氨蝶呤、磺胺嘧啶等可影响叶酸代谢。
其他:酗酒、慢性血液透析等也可导致叶酸缺乏。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有恶性贫血家族史、素食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癫痫药)的人群,以及孕妇、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应特别关注维生素B₁₂和叶酸的摄入和吸收情况,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此外,及时治疗导致维生素B₁₂和叶酸吸收障碍的原发病,如慢性腹泻、肠道寄生虫病等,也有助于预防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发生。
总之,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因较为明确,通过合理饮食、及时治疗原发病等措施,可有效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对于有相关症状或疑虑的人群,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