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乙类传染病,主要经接触、吸入和母婴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预防出血热需防鼠灭鼠、注意食品和个人卫生,接种疫苗是最有效方法之一。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
出血热即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出血热属于乙类传染病。主要经密切接触传播,即接触带出血热病毒动物的排泄物(唾液、尿液、粪便等)而感染,或通过吸入含出血热病毒气溶胶而感染;亦可通过接触被带毒的螨虫叮咬而感染;还可通过母婴传播和经破损的皮肤黏膜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在流行地区隐性感染率较高的疫区,发病者以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居多,但reloc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与黑线姬鼠传播有关,农民占发病者的绝大多数。
出血热在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典型病例表现为五期经过,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出血热:
1.防鼠灭鼠是预防本病关键。要注意生活和工作场所的防鼠灭鼠工作,在灭鼠时要注意个人防护,以防感染流行性出血热。
2.注意食品卫生,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食用,残羹处理要小心,以防污染。
3.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全程规范接种共3针次,前两针间隔7天至10天,第三针间隔一年。前两针为基础免疫,至关重要,任何原因导致的第二针没有及时、按期接种,都应当重新开始全程接种。
4.加强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尽量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污染物,不要在草地上坐卧、露营。野外作业时要注意灭鼠,防止接触感染。
如果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乏力、咽痛、咳嗽、流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发病前的活动情况。
总之,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我们应该加强预防意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