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通常由药物、应激、乙醇、感染、饮食因素、胃十二指肠反流、其他等原因引起。
急性胃炎通常由以下原因引起:
1.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某些抗生素(如四环素、红霉素)、抗肿瘤药物等,这些药物可能直接损伤胃黏膜,或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导致胃黏膜缺血、坏死。
2.应激:严重的疾病、大手术、精神紧张、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情况,可导致身体应激,引起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缺血、黏膜屏障破坏,从而引发急性胃炎。
3.乙醇:乙醇(酒精)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导致急性胃炎。
4.感染: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均可引起胃黏膜炎症。常见的有沙门菌、嗜盐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以及急性单纯疱疹病毒、轮状病毒等病毒感染。
5.饮食因素:过冷、过热、辛辣、刺激性食物,或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等,都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引起急性胃炎。
6.胃十二指肠反流: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和口腔,可损伤食管和胃黏膜,引起炎症。
7.其他:如创伤、放射性物质、缺血、尿毒症、心力衰竭等,也可导致急性胃炎。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急性胃炎的病因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常因服用多种药物而导致急性胃炎;儿童可能因饮食不洁或感染病毒而发病;孕妇则可能因激素水平变化和子宫增大导致胃排空延迟,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胃炎。
如果出现急性胃炎症状,如上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预防急性胃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