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与心房结构重构和电重构密切相关,其症状主要包括心悸、头晕、乏力、呼吸困难等,危害主要是增加脑卒中的风险,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导管射频消融术等,日常生活中需注意按时服药、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等。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
房颤是怎么发生的?
房颤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阐明。
目前认为房颤的发生与心房的结构重构和电重构密切相关。
心房结构重构是指心房的大小、形态和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心房的传导和收缩功能异常。
电重构是指心房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包括心房的不应期缩短、传导速度减慢、自律性增加等,从而容易引发房颤。
房颤有哪些症状?
房颤的症状主要包括心悸、头晕、乏力、呼吸困难等。
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尤其是在房颤发作不频繁时。
当房颤发作频繁或持续时间较长时,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血栓栓塞等并发症。
房颤有哪些危害?
房颤最主要的危害是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房颤患者的心房内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血液流动阻塞脑血管,导致脑卒中。
其他危害还包括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认知功能下降等。
如何诊断房颤?
诊断房颤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
医生通过心电图可以观察到心房的电活动,判断是否存在房颤。
其他检查方法如心脏超声、Holter心电图等也可用于辅助诊断。
如何治疗房颤?
治疗房颤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导管射频消融术等。
药物治疗主要是控制房颤的心率和预防血栓形成。
电复律是通过电击复律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
导管射频消融术是通过导管射频消融的方法消除房颤的病灶,达到治疗房颤的目的。
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房颤,如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等,治疗方法可能不同。
房颤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遵医嘱按时服药,控制房颤的心率和预防血栓形成。
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戒烟限酒。
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
积极治疗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总之,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护理,以减少房颤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