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肠可分为大量不保留灌肠、小量不保留灌肠和保留灌肠三种,不同灌肠方式的目的、常用灌肠液及注意事项均不同。
根据灌肠液的不同,灌肠分为以下几种:
1.大量不保留灌肠:
目的:
软化粪便,解除便秘。
排除肠道内的气体,减轻腹胀。
常用灌肠液:
0.1%~0.2%肥皂水。
生理盐水。
注意事项:
灌肠前,了解患者的排便情况,评估肠道情况。
肠道准备:在灌肠前,患者需要禁食、禁水。
灌肠时,患者需要侧卧或俯卧,双腿弯曲,放松身体。
灌肠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腹胀、腹痛等不适,应及时告知护士。
灌肠后,患者需要在床上休息一段时间,避免立即下床活动。
2.小量不保留灌肠:
目的:
软化粪便,解除便秘。
清洁肠道,为手术、检查等做准备。
常用灌肠液:
“1、2、3”溶液(50%硫酸镁30ml、甘油60ml、温开水90ml)。
油剂(甘油50ml加等量温开水)。
注意事项:
灌肠前,了解患者的排便情况,评估肠道情况。
肠道准备:在灌肠前,患者需要禁食、禁水。
灌肠时,患者需要侧卧或俯卧,双腿弯曲,放松身体。
灌肠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腹胀、腹痛等不适,应及时告知护士。
灌肠后,患者需要在床上休息一段时间,避免立即下床活动。
3.保留灌肠:
目的:
镇静、催眠。
治疗肠道感染。
常用灌肠液:
镇静、催眠用:10%水合氯醛。
治疗肠道感染用:黄连素溶液、0.5%~1%新霉素溶液等。
注意事项:
灌肠前,了解患者的排便情况,评估肠道情况。
肠道准备:在灌肠前,患者需要禁食、禁水。
灌肠时,患者需要侧卧或俯卧,双腿弯曲,放松身体。
灌肠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腹胀、腹痛等不适,应及时告知护士。
灌肠后,患者需要在床上休息一段时间,避免立即下床活动。
灌肠液的温度应适宜,一般为39~41℃。
灌肠时,肛管要插入直肠10~15cm,缓慢灌入灌肠液。
灌肠后,患者需要保持卧位或侧卧位一段时间,以利于药物吸收。
总之,灌肠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需要在医生或护士的指导下进行。在灌肠前,患者需要了解灌肠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以配合治疗。在灌肠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不适,应及时告知护士。灌肠后,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