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后有血块可能是由肛裂、痔疮、溃疡性结肠炎等因素引起的。
1、肛裂
长期便秘或者腹泻可导致肛管皮肤受损出血,引起排便后有血块。急性早期或者初发肛裂有自愈可能,无需过度担心。但是若肛裂长期未愈合,应及时去医院治疗,以免并发肛周脓肿、肛瘘等。
2、痔疮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充血肿大所致,质地较为脆弱,如果在排便过程中,粪便对痔疮产生挤压,导致痔疮破损出血,可引起排便后有血块。痔疮经过早期治疗,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并发贫血。
3、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可分泌大量炎性因子,对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容易导致肠道黏膜破溃、出血,患者在排便时血液可随着大便排出,表现为排便后有血块。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慢性疾病,可终身复发,病情严重者可并发中毒性巨结肠、结肠癌等,所以患者确诊该病后应及时就医治疗,以提高预后。
除了上述原因外,直肠癌、白血病等因素也可造成排便后有血块。一旦出现该症状,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完善体格、血常规、便常规、内镜、腹部CT等检查,以查明具体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