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的护理应根据不同临床类型采取相应措施,包括发热期的降温、补充水分和营养,低血压休克期的补充血容量和监测生命体征,少尿期的控制液体摄入和纠正电解质紊乱,多尿期的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及恢复期的注意休息和饮食。
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接触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或分泌物经呼吸道、消化道、接触、垂直等多种途径传播。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根据出血热的不同临床类型,其护理问题和措施也有所不同。
1.发热期
护理问题: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有关。
护理措施:
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如冰袋冷敷、温水擦浴等,避免乙醇擦浴,防止加重皮肤出血。
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摄入量不少于2500ml,以补充高热消耗的大量水分,并促进毒素排泄。
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超过38.5℃时,及时通知医生,并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避免对流风,防止着凉。
2.低血压休克期
护理问题:组织灌注量不足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有关。
护理措施:
立即取平卧位,抬高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改善组织灌注。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快速输入平衡盐溶液、低分子右旋糖酐、多巴胺等,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皮肤色泽及温度、尿量等变化,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和输液量。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呼吸困难者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注意保暖,使用热水袋时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烫伤。
3.少尿期
护理问题: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与肾排泄功能障碍导致水钠潴留、酸中毒有关。
急性肾衰与肾实质受损、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有关。
护理措施:
严格限制液体入量,量出为入,宁少勿多,一般为前一天出量加500ml不显性失水,给予高维生素、高热量、高碳水化合物饮食,避免食用含钾高的食物,如橘子、香蕉等。
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密切观察体重、腹围、水肿情况,每日测量腹围一次,体重以晨起空腹时为准。
遵医嘱给予利尿剂,如呋塞米、甘露醇等,以促进尿液排泄。
密切监测血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指标,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每日行口腔护理两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4.多尿期
护理问题:
水和电解质紊乱与大量排尿导致电解质丢失有关。
继发感染与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护理措施:
准确记录出入量,根据尿量和电解质情况,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水分。
保持会阴部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勤换内裤,预防感染。
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等变化,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5.恢复期
护理问题:
疲倦与身体尚未完全恢复有关。
营养失调与疾病消耗有关。
护理措施: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促进身体恢复。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定期复查,了解肾功能恢复情况。
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密切配合医护人员的护理,同时,家属也应该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照顾,帮助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