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是定植于人类胃黏膜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超过50%,感染后可能引发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甚至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检测方法包括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种,治疗方案主要有三联疗法、四联疗法和益生菌疗法。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需注意饮食卫生、分餐或使用公筷、避免口对口喂食、定期体检等。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定植于人类胃黏膜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超过50%。根据世界胃肠组织(WGO)保守估计,全球至少有一半人口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目前最明确的胃癌高危因素。本文旨在介绍幽门螺旋杆菌的症状、危害、检测方法和治疗方案。
一、幽门螺旋杆菌的症状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症状主要与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有关。这些症状包括:
1.口臭:幽门螺旋杆菌可以在牙菌斑中生存,口腔感染后,会直接产生有臭味的碳化物,引起口臭。
2.泛酸:幽门螺旋杆菌会诱发胃泌素疯狂分泌,导致胃酸过多,身体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泛酸和烧心。
3.胃痛:胃痛是溃疡病的典型症状,它显示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正在被消化,从而使上腹出现疼痛。
4.腹胀:这是因为患者的胃肠出现了病症,使胃的排空延缓,食物不断对胃壁产生压力;同时,食物在胃内过度发酵后产生大量气体,使胃内压力进一步增高,因而就出现了上腹部的饱胀感。
5.其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还会引起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二、幽门螺旋杆菌的危害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危害主要包括:
1.引发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导致胃黏膜炎症,长期感染还可能导致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进而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
2.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约90%~10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70%~80%的胃溃疡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
3.胃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高危因素之一,约1%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会发展为胃癌。
4.其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还可能与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的发生有关。
三、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方法
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
1.侵入性检测:包括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胃黏膜涂片、细菌培养等。这些方法可以直接检测胃内是否存在幽门螺旋杆菌,并且可以同时进行药敏试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但这些方法属于有创检查,可能会引起患者不适。
2.非侵入性检测:包括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测等。这些方法不需要进行胃镜检查,操作相对简单,患者更容易接受。但这些方法的准确性可能不如侵入性检测。
四、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方案
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
1.三联疗法:即质子泵抑制剂(PPI)+两种抗生素。常用的PPI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常用的抗生素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等。三联疗法的疗程一般为7~14天。
2.四联疗法:即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铋剂常用的有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四联疗法的疗程一般为10~14天。
3.益生菌疗法:益生菌可以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缓解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症状。常用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
五、幽门螺旋杆菌的预防
幽门螺旋杆菌的预防主要包括:
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和饮用生水,餐具定期消毒。
2.分餐或使用公筷:幽门螺旋杆菌可以通过唾液传播,分餐或使用公筷可以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3.避免口对口喂食:儿童口对口喂食可能会将幽门螺旋杆菌传染给儿童。
4.定期体检: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并治疗。
总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其危害不可忽视。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交叉感染,也可以有效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