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患者应注意饮食调控、血压管理、规范使用药物、定期监测指标及调整生活方式,以延缓肾功能恶化进程。
1.饮食调控
采用低盐、低蛋白、低钾低磷饮食模式。每日盐摄入量应<5克,避免腌制食品及加工肉类。蛋白质摄入控制在0.6-0.8g/kg体重/日,优先选择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血钾升高者需限制香蕉、橙子、菠菜等高钾食物,血磷升高时减少动物内脏、坚果摄入。水肿明显者每日饮水量应控制在前日尿量+500ml。
2.血压管理
高血压是加速肾损害的重要因素,需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首选ACEI/ARB类药物,如依那普利、氯沙坦、利达普利等,既能降压又可减少尿蛋白。血压波动时应及时调整药物,避免自行停药。建议晨起及睡前监测血压,记录波动规律。
3.规范使用药物
严格避免肾毒性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碘化油、碘海醇、碘佛醇等造影剂。中药使用需谨慎,马兜铃酸肾病已明确可导致肾小管间质损伤。所有用药需经肾科医师评估,避免自行服用保健品或偏方。
4.定期监测指标
每3-6个月复查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尿常规(尿蛋白定量)、电解质(血钾、血磷)及血压。合并糖尿病者需监测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出现尿量减少、泡沫尿增多、水肿加重时应立即就诊,警惕急性肾损伤风险。
5.调整生活方式
避免过度劳累及剧烈运动,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轻度活动。戒烟可延缓肾间质纤维化,每日酒精摄入男性<25g、女性<15g。注意预防感染,流感季节接种疫苗,保持皮肤清洁。女性患者妊娠前需评估肾功能,妊娠期间密切监测尿蛋白及血压变化。
慢性肾炎的治疗需要医患长期协作,患者应建立疾病管理档案,记录用药、血压及症状变化。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延缓透析时间。当出现持续乏力、食欲减退、贫血加重等症状时,提示可能进入肾功能不全阶段,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持积极心态,规律随访,是维持肾功能稳定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