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引起干槽症的因素众多,如局部解剖因素、创伤与手术因素、局部感染因素、全身因素、术后护理因素以及血凝块脱落或形成不良等。
1.局部解剖因素
某些牙齿的解剖位置特殊,如下颌磨牙区有较厚的密质骨,导致该部位的血液供应不良。在拔除下颌智齿后,由于骨腔大且血液供应差,血凝块不易附着,容易发生感染,从而引发干槽症。
2.创伤与手术因素
拔牙过程中对口腔组织的创伤过大,特别是拔除复杂牙齿如阻生智齿时,手术难度大、操作时间长,容易对周围组织造成较大损伤。这会导致牙槽骨暴露面积大,血凝块形成困难或易脱落,为细菌入侵提供了机会。
3.局部感染因素
拔牙后,口腔内的细菌容易进入拔牙创口,引发感染。尤其是多种厌氧型细菌的混合感染,会对拔牙创口造成严重影响。细菌感染会导致血凝块的纤维蛋白溶解,使得血凝块不易形成或容易脱落,从而影响拔牙创口的愈合。
4.全身因素
一些全身因素也可能增加干槽症的风险。例如,身体处于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的状态时,容易诱发感染,进而发生干槽症。此外,吸烟也是干槽症的高危因素之一,因为吸烟会影响口腔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增加拔牙后感染的风险。
5.术后护理因素
拔牙后口腔卫生维护不当,如未及时清理食物残渣、未遵循医嘱使用抗生素等,容易引发感染。拔牙后过早漱口、刷牙或食用过硬食物,可能破坏血凝块,导致干槽症的发生。
6.血凝块脱落或形成不良
正常情况下,拔牙后创口内会形成血凝块,对创口愈合起着关键作用。若拔牙后过早漱口、频繁吐口水、吸吮创口等不良行为,或由于其他原因导致血凝块脱落或形成不良,就会失去对创口的保护作用,从而增加干槽症的发生风险。
为了预防干槽症的发生,拔牙后需注意口腔卫生、避免剧烈运动、遵循医嘱用药,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