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是指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时即可诊断为低血糖。低血糖的常见原因如下:
1.药物性:
胰岛素:最常见,包括胰岛素过量、使用不恰当的胰岛素制剂等。
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吡嗪等,可促进胰岛素分泌,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低血糖。
其他药物:如水杨酸钠、乙醇、胍乙啶、普萘洛尔等,也可能导致低血糖。
2.饮食因素:
未按时进食:长时间未进食或进食过少,可导致低血糖。
不合理饮食:过度节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等,可能使血糖供应不足。
大量饮酒:酒精可抑制肝糖原分解,使血糖生成减少。
3.运动:
过量运动: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可增加能量消耗,导致低血糖。
空腹运动:在未进食的情况下运动,容易发生低血糖。
4.生理因素:
饥饿:长时间未进食或能量摄入不足时,容易发生低血糖。
应激:如感染、手术、创伤等,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可能导致血糖升高。
Somogyi效应:夜间低血糖后,机体为了自身保护,会出现反跳性高血糖,即Somogyi效应。
黎明现象:糖尿病患者在黎明时,由于激素分泌增加,血糖升高,称为黎明现象。
5.其他因素:
胰岛β细胞瘤:胰岛β细胞瘤可自主分泌胰岛素,导致低血糖。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胰岛素分泌过多。
其他疾病:如严重肝病、慢性肾衰竭等,可影响血糖代谢,导致低血糖。
需要注意的是,低血糖可能导致头晕、乏力、出汗、心悸、手抖等不适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的患者,应密切监测血糖,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如果出现低血糖症状,应立即进食含糖食物或饮料,如糖果、饼干、果汁等。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此外,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等特殊人群,更容易发生低血糖,应特别注意。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低血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