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2-3天会出现黄疸,4-5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了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临床症状。如果黄疸出现过早、过迟、过重、消退后复现或逐渐加重,或黄疸退后复出,均属于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时治疗。以下是一些治疗方法:
1.光照疗法:
胆红素能吸收光线,在光疗时胆红素可被氧化为无毒水溶性产物,从胆汁及尿液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目前国内最常用的是蓝光照射,治疗时需要将新生儿的眼睛、会阴部用黑布遮盖,其余部位裸露进行光疗。
光疗相对比较安全,偶尔可出现发热、腹泻等副作用,但多不严重,可继续光疗。
若光疗过程中胆红素上升超过5mg/dl,需要暂停光疗,查明原因。
2.药物治疗:
酶诱导剂:能诱导肝细胞滑面内质网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增加胆红素的葡萄糖醛酸化,降低胆红素水平。常用苯巴比妥。
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可减少胆红素与脑细胞结合,用量为1g/kg,ivgtt,于4-6小时内输入。
3.换血疗法:
换血能有效地降低胆红素,换出已致敏的红细胞和减轻贫血。
但换血需要一定的条件,且可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发热、过敏、贫血、电解质紊乱等,故需要严格掌握指征。
4.其他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感染、溶血病等。
纠正酸中毒和缺氧,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支持治疗,如保证热量和液体供应,维持电解质平衡等。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新生儿的黄疸情况都不同,治疗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且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同时,家长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黄疸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