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和高危人群应按程序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共3剂,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部分人接种后可能出现红肿、疼痛等不良反应,应在接种单位观察30分钟。
乙型肝炎疫苗是一种预防乙型肝炎的疫苗,以下是关于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一些信息:
1.接种人群:
新生儿:所有新生儿都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高危人群:如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家庭成员、医护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性伴侣为乙肝病毒感染者等,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2.接种程序:
基础免疫:共接种3剂次,第1剂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第2剂在第1剂接种后1个月接种,第3剂在第1剂接种后6个月接种。
加强免疫:一般在接种第3剂疫苗后5年进行,如抗体滴度<10mIU/ml,应加强接种1剂疫苗。
3.接种部位和方法:
接种部位:通常为上臂三角肌。
接种方法:肌肉注射。
4.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接种部位红肿、疼痛、硬结等,一般可自行缓解。
罕见不良反应:过敏性休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如发生应及时就医。
5.注意事项:
接种前应告知医生过敏史、疾病史等。
接种后应在接种单位观察30分钟。
接种疫苗后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饮酒。
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总之,乙型肝炎疫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可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的发生。高危人群应及时接种疫苗,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