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综合征出血热是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防鼠灭鼠是消灭本病的关键,疫苗接种可预防,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出血热即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呼吸道传播: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吸入感染。
消化道传播: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手经口感染。
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伤口接触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分泌物。
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虫媒传播:有研究表明,革螨或恙螨有传播作用。
人群普遍易感,在流行地区隐性感染率较高的疫区,发病者以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居多,但relocates发病者的比例也逐年增加。
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出血热尚无特异性病原疗法,主要是针对发病后出现的各种症状进行治疗。因此,预防非常重要。防鼠灭鼠是消灭本病的关键。要注意食品和环境的卫生,做好食品和个人卫生,及时清理垃圾,保持室内外卫生。同时,要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接触。在野外工作时,要注意个人防护,避免被鼠咬伤或接触其污染物。
此外,接种疫苗是预防出血热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有两种:一种是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另一种是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纯化疫苗。这两种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为流行区16-60岁的高危人群。
总之,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但是可以通过预防措施来避免感染。如果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发病前的活动情况,以便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