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护理诊断通常包括疼痛、活动无耐力、恐惧和焦虑、气体交换受损、潜在并发症等,护理措施则包括休息与活动护理、饮食护理、病情观察与监测、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等。
一、护理诊断
1、疼痛心肌梗死患者常伴随剧烈胸痛,主要由心肌缺血、缺氧和坏死引起。这种疼痛通常持续时间长,舌下含服硝酸甘油难以缓解,且可能放射到左上肢、左肩等部位。护理中需密切评估疼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并及时给予疼痛缓解药物,观察药物效果及患者反应。
2、活动无耐力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心肌氧的供需失衡,常表现为活动无耐力,生理能力降低,不能耐受日常活动。护理中需评估患者的活动耐力,根据病情制定活动计划,逐渐增加活动量,同时避免过度劳累和诱发因素,如情绪激动、饱餐等。
3、恐惧和焦虑由于剧烈疼痛和对疾病的不了解,心肌梗死患者常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护理中需加强心理疏导,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减轻心理负担。
4、气体交换受损心肌梗死可能导致气体交换受损,特别是伴有急性左心衰时,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症状。护理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状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改善呼吸状况。
5、潜在并发症心肌梗死患者存在多种潜在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护理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并发症,如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变化,遵医嘱使用药物等。
二、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护理心肌梗死患者应保证充足的休息,发病后12小时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以降低心肌耗氧量。随着病情稳定,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先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再逐渐过渡到床边坐立、站立及室内慢走。活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活动。
2、饮食护理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低脂、低盐、低胆固醇、高维生素为主,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发病初期可给予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和软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洋葱等,以防腹胀。同时,应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以减轻心脏负担。
3、病情观察与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等,每1-2小时测量一次,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同时,注意监测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此外,还需定期检查心肌酶谱、血常规等指标,了解心肌损伤的恢复情况。
4、心理护理心肌梗死患者常因病情突发且严重而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案及预后,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关爱和支持。
5、康复护理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训练,包括运动康复和生活方式指导。运动康复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逐渐增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生活方式指导则包括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规律作息、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等。同时,指导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促进康复。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一旦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在就医过程中,患者应保持冷静,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病情。同时,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