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心悸(心血不足)、心悸(阴虚火旺)、心悸(心阳不振)、心悸(水饮凌心)、心悸(瘀阻心脉)五种类型,其特点和治疗方法如下:
1.心血不足:
特点: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脉象细弱。
原因:心血不足,心失所养,故见心悸;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头目,则头晕目眩,健忘失眠;面色无华,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脉象细弱均为血虚之象。
治疗方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2.阴虚火旺:
特点: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舌质红少津,脉象细数。
原因:阴虚火旺,虚火扰心,故见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舌质红少津,脉象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疗方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3.心阳不振:
特点: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原因:心阳不振,胸中阳气不足,故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不能温煦肢体,故见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均为心阳虚衰之象。
治疗方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4.水饮凌心:
特点: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舌质淡胖,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原因:水饮内停,上凌于心,心阳被抑,故见心悸眩晕;水湿内停,故见胸脘痞满;阳虚不能温煦肢体,故见形寒肢冷;水湿不化,津液不能上承,故见渴不欲饮;水湿下注,故见小便短少;舌质淡胖,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均为水饮内停之象。
治疗方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5.瘀阻心脉:
特点: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象结代或涩。
原因:瘀血内阻,心脉不畅,故见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象结代或涩均为瘀血内阻之象。
治疗方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总之,心悸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各有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同时,心悸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饮食宜清淡,戒烟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