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由于高血压在临床上常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而备受重视,世界卫生组织也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有明确规定,但低血压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12/8kPa(90/60mmHg)即为低血压。根据低血压的起病形式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1.生理性低血压状态: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压测量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
2.病理性低血压病:除血压降低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症状以及某些疾病。
原发性低血压病:指无明显原因的低血压状态,如生理性低血压(体质性低血压),多见于体质瘦弱的老人、女性。
继发性低血压病:指人体某一器官或系统的疾病所引起的血压降低。这种低血压可在短期内迅速发生,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感染、过敏等原因所致血压急剧降低。大多数情况下,低血压为缓慢发生,可逐渐加重,如继发于严重的肺结核、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恶病质等所致低血压。
低血压的危害不可小觑,长期低血压可使机体功能大大下降,主要包括视力、听力下降,记忆减退,诱发或加重老年性痴呆,头晕、昏厥、跌倒,使骨折发生率大大增加。另外会导致乏力、精神疲惫、心情压抑、忧郁等情况的发生。
因此,对于低血压患者应给予重视,积极进行干预。
一、饮食调理
1.合理搭配膳食,保证摄入全面充足的营养物质,使体质从纤弱逐渐变得健壮。2.如伴有红细胞计数过低,血红蛋白不足的贫血症,宜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铁、铜、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造血原料”的食物,诸如猪肝、蛋黄、瘦肉、牛奶、鱼虾、贝类、大豆、豆腐、红糖及新鲜蔬菜、水果。纠正贫血,有利于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大脑的供血量,提高血压和消除血压偏低引起的不良症状。3.莲子、桂圆、大枣、桑椹等果品,具有养心益血、健脾补脑之力,可常食用。4.伴有食少纳差者,宜适当食用能刺激食欲的食物和调味品,如姜、葱、醋、酱、糖、胡椒、辣椒、啤酒、葡萄酒等。5.与高血压病相反,本病宜选择适当的高钠、高胆固醇饮食。氯化钠(即食盐)每日需摄足12~15克。含胆固醇多的脑、肝、蛋、奶油、鱼卵、猪骨等食品,适量常吃,有利于提高血胆固醇浓度,增加动脉紧张度,使血压上升。二、适当运动
1.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如慢跑、太极拳、健身操等,运动量要逐渐增加,不能操之过急。2.不宜做体位变动过大,以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三、药物治疗
如果低血压症状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或在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后,低血压的症状仍无明显改善,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如利他林、麻黄素等。
需要注意的是,低血压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医嘱用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应定期监测血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中医调理
中医认为低血压与中气不足、阳虚有关,治疗低血压主要以培补元气、振奋心阳为主。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服用一些中药或进行针灸、按摩等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调理低血压需要一定的时间,患者应保持耐心,同时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总之,低血压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综合的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调理、适当运动、药物治疗和中医调理等。同时,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长时间站立,保持心情舒畅,定期监测血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