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法律 > 正文

物理实验报告范文(20篇)

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第1篇

大学物理实验是本科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调动学生实验能动性,物理实验在教学环节上设置了“六性”、“四结合”和“点评”的评价措施,以此来评价学生实验环节;实验期末考试方式以仿真实验上机考试,实现了实验课程考试无纸化。这种评价和考试结合的实践真实地反映了师生在实验上投入的精力,实验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

物理实验教学;教学环节;评价措施;无纸化考试

大学物理实验是学生进入大学阶段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农业院校本科生培养计划中这门课大部分安排在大一年级第二学期,是本科生培养计划的重要一环[1]。夯实公共基础课,能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培养目标顺利执行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开端[1-2]。同时实验课也是老师展示人格魅力的场所,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重要纽带。实验教学互动性强,能激发学生对老师和该门课程的认同感,有着理论课无法替代的作用。

1物理实验成绩考评存在的问题

2评考机制设置出发点

学生成绩评定中奖励大于惩罚,鼓励多于斥责,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多于填鸭式灌输,增强学生对老师和该门课程的认同感;实验成绩评价采用灵活多变的评分机制,实验成绩来源渠道多样化,给老师更大自由度;考教分离,减少实验成绩判定误差;评考结合机制能真实地反映师生在实验上精力的投入和实验课程开出的效果。

3评考机制的评价措施

适度的成绩比例分配

改进原有的考评模式[5],平时成绩侧重于“评”,期末成绩侧重于“考”,评考结合,以“评”为主,以“考”为辅。实验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实验平时成绩为每一个实验项目评分的算术平均值。一个实验项目的评分来自实验项目的“三个环节”:课前预习、课堂操作和课后报告的完善,分别对应的权重为20%、50%和30%。

实验平时成绩“三个环节”的评价措施

课前预习要求及评价标准

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第2篇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实验原理:

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实验器材:

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刻度尺一把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

4、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

5、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第3篇

【实验名称】

静电跳球

【实验目的】

观察静电力

【实验器材】

韦氏起电机,静电跳球装置

【实验原理、操作及现象】

将两极板分别与静电起电机相连接,顺时针摇动起电机,使两极板分别带正、负电荷,这时小金属球也带有与下板同号的电荷。同号电荷相斥,异号电荷相吸,小球受下极板的排斥和上极板的吸引,跃向上极板,与之接触后,小球所带的`电荷被中和反而带上与上极板相同的电荷,于是又被排向下极板。如此周而复始,于是可观察到球在容器内上下跳动。当两极板电荷被中和时,小球随之停止跳动。

【注意事项】

1.摇动起电机时应由慢到快,并且不宜过快;摇转停止时亦需慢慢进行,可松开手柄靠摩擦力使其自然减慢。

2.在摇动起电机时,起电机手柄均带电且高速摇动时电压高达数万伏,切不可用手机或身体其他位置接触,不然会有火花放电,引起触电。

实验目的:

1、探究静电作用力的现象及原理。

2、研究能量间的转化过程。实验器材:圆铝板2个、圆形有机玻璃筒、静电导体球(由铝膜做成)若干。

提出问题:在以前的实验中,我们对电场以及静电的作用力已经有所了解。那么,在两块极板间,由铝箔做成的小球真能克服重力上蹦下跳吗?猜想与假设:在强电场的作用下,由铝箔做成的小球能够克服重力而上下跳动。实验过程:

1、在两圆铝板间放一有机玻璃环,里面放了一些静电导体球,当接通高压直流电源后观察静电导体球的运动情况。

2、增大两极板间的电压,观察现象。

3、实验完毕要及时关闭电源,必须用接地线分别接触两极板进行放电。

探究问题:

1、仪器内的小球为什么会跳起来?

2、静电导体球实际在做什么工作?

3、为什么增大两极板间的电压两极板间产生火花放电现象?实验结论与体会:(以下由学生总结并交流,也可由教师引导得出)课外活动:梳子摩擦头发后,用梳子可以吸起细小的纸屑,有些纸屑过一会又掉下来。实际做一做,能够解释吗?

注意事项:

1、接好电路后,再调整两根输出导线之间的距离至少离开10厘米。太近时会击穿空气而打火。

2、接通高压电源后就不能再触摸高压端和电极板,否则会触电而麻木。实验做完后,先关闭电源开关,再用接地线分别接触两个电极进行放电。

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第4篇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实验目的:

观察光的反射现象,找出光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

实验器材:

平面镜、一张白硬纸板、激光笔、量角器、几支彩笔

实验步骤:

1、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如上图所示;

2、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

3、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录每次光的径迹;

4、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i和r,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5、把纸板NOF向前或向后折,在纸板上还能看到反射光吗?

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第5篇

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五.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六.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20xx年X月XX日

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第6篇

实验目的:

1、探究静电作用力的现象及原理。

2、研究能量间的`转化过程。实验器材:圆铝板2个、圆形有机玻璃筒、静电导体球(由铝膜做成)若干。

提出问题:

在以前的实验中,我们对电场以及静电的作用力已经有所了解。那么,在两块极板间,由铝箔做成的小球真能克服重力上蹦下跳吗?

猜想与假设:

在强电场的作用下,由铝箔做成的小球能够克服重力而上下跳动。实验过程:

1、在两圆铝板间放一有机玻璃环,里面放了一些静电导体球,当接通高压直流电源后观察静电导体球的运动情况。

2、增大两极板间的电压,观察现象。

3、实验完毕要及时关闭电源,必须用接地线分别接触两极板进行放电。

探究问题:

1、仪器内的小球为什么会跳起来?

2、静电导体球实际在做什么工作?

3、为什么增大两极板间的电压两极板间产生火花放电现象?实验结论与体会:(以下由学生总结并交流,也可由教师引导得出)课外活动:梳子摩擦头发后,用梳子可以吸起细小的纸屑,有些纸屑过一会又掉下来。实际做一做,能够解释吗?

注意事项:

1、接好电路后,再调整两根输出导线之间的距离至少离开10厘米。太近时会击穿空气而打火。

2、接通高压电源后就不能再触摸高压端和电极板,否则会触电而麻木。实验做完后,先关闭电源开关,再用接地线分别接触两个电极进行放电。

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第7篇

实验目的:

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1.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向烧杯中加入温水,水位高为烧杯的1/2左右。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观察水的温度变化,水发出的声音变化,水中的.气泡变化)

描述实验中水的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景:

(1)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沸腾时

(2)水的声音在沸腾前,沸腾时

3. 当水温达到90℃时开始计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填入下表中,至沸腾后两分钟停止。

实验记录表:

时间(分) 0 1 2 3 …

温度(℃)

4.观察撤火后水是否还继续保持沸腾?

5.实验结果分析:

①以时间为横坐标,温度为纵坐标,根据记录用描点法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②请学生叙述实验现象。

沸腾前水中有升到水面上来,水声;继续加热时,水中发生剧烈的现象,大量上升并且变(填“大”或“小”),升到水面上破裂,放出水蒸气,散到空气中,水声变(填“大”或“小”)。

沸腾的概念:

③实验中是否一加热,水就沸腾?

④水沸腾时温度如何变化?

⑤停止加热,水是否还继续沸腾?说明什么?

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第8篇

【实验目的】

利用分光计测定玻璃三棱镜的折射率;

【实验仪器】

分光计,玻璃三棱镜,钠光灯。

【实验原理】

最小偏向角法是测定三棱镜折射率的基本方法之一,三角形ABC表示玻璃三棱镜的横截面,AB和 AC是透光的光学表面,又称折射面,其夹角a称为三棱镜的顶角;BC为毛玻璃面,称为三棱镜的底面。假设某一波长的光线LD入射到棱镜的AB面上,经过两次折射后沿ER方向射出,则入射线LD与出射线ER的夹角 称为偏向角。

【实验内容与步骤】

1.调节分光计

按实验24一1中的要求与步骤调整好分光计。

2.调整平行光管

(1)去掉双面反射镜,打开钠光灯光源。

(2)打开狭缝,松开狭缝锁紧螺丝3。从望远镜中观察,同时前后移动狭缝装置2,直至狭缝成像清晰为止。然后调整狭缝宽度为1毫米左右(用狭缝宽度调节手轮1调节)。

(3)调节平行光管的倾斜度。将狭缝转至水平,调节平行光管光轴仰角调节螺丝29,使狭缝像与望远镜分划板的中心横线重合。然后将狭缝转至竖直方向,使之与分划板十字刻度线的竖线重合,并无视差。最后锁紧狭缝装置锁紧螺丝3。此时平行光管出射平行光,并且平行光管光轴与望远镜光轴重合。至此分光计调整完毕。

3.测三棱镜的折射率

(1)将三棱镜置于载物台上,并使玻璃三棱镜折射面的法线与平行光管轴线夹角约为60度。

(2)观察偏向角的变化。用光源照亮狭缝,根据折射定律判断折射光的出射方向。先用眼睛(不在望远镜内)在此方向观察,可看到几条平行的彩色谱线,然后慢慢转动载物台,同时注意谱线的移动情况,观察偏向角的变化。顺着偏向角减小的方向,缓慢转动载物台,使偏向角继续减小,直至看到谱线移至某一位置后将反向移动。这说明偏向角存在一个最小值(逆转点)。谱线移动方向发生逆转时的偏向角就是最小偏向角。

1、用望远镜观察谱线。在细心转动载物台时,使望远镜一直跟踪谱线,并注意观察某一波长谱线的移动情况(各波长谱线的逆转点不同)。在该谱线逆转移动时,拧紧游标盘制动螺丝27,调节游标盘微调螺丝26,准确找到最小偏向角的位置。

2、测量最小偏向角位置。转动望远镜支架15,使谱线位于分划板的中央,旋紧望远镜支架制动螺丝21,调节望远镜微调螺丝18,使望远镜内的`分划板十字刻度线的中央竖线对准该谱线中央,从游标1和游标2读出该谱线折射光线的角度 和 。

3、测定入射光方向。移去三棱镜,松开望远镜制动螺丝21,移动望远镜支架15,将望远镜对准平行光管,微调望远镜,将狭缝像准确地位于分划板的中央竖直刻度线上,从两游标分别读出入射光线的角度 和 。

4、按 计算最小偏向角 (取绝对值)。

5、重复步骤1~6,可分别测出汞灯光谱中各谱线的最小偏向角 。

6、按式(9)计算出三棱镜对各波长谱线的折射率。计算折射率n的数据表格3。

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第9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目的: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原理:

光的折射

实验器材:

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光具座

实验步骤:

1、按上图组装实验装置,将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

2、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间某刻度处,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u和像距v;

3、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f<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u和像距v;

4、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u<f,在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的像,此时成虚像,应从光屏这侧向透镜里观察蜡烛的像,观察虚像的大小和正倒。

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第10篇

关键词:霍尔效应 磁场 教学方案 综合能力

大学物理实验是理工科学生进入大学后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实验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养成一个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归纳和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

1 实验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1]

大多数学生对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原理不清楚,实验内容和步骤不熟悉,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基本上不能独立完成实验。另外,在实验中不能用所学的物理理论知识去分析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判断所测实验数据的正误,团结协作精神和动手、动脑的能力较差。撰写实验报告不规范,大部分学生的实验报告抄书,缺乏归纳、总结能力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等。

2 实验教学方案的设计

为了解决和克服以上存在的问题,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设计合适的实验教学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课外引导学生预习实验

考查学生预习实验的效果

在上课前首先检查学生是否按要求完成了预习报告,然后随机抽查每个小组成员对实验预习中提出的几个问题,由每小组学生共同回答,并作为预习实验成绩。这样有利于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实验,提高预习实验的效果。再者,老师可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针对性地对实验进行现场讲解和指导,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介绍霍尔效应及其应用来提高学生对该实验的兴趣。

霍尔效应及其发展

霍尔效应[2]是载流试样在与之垂直的磁场中由于载流子受洛仑兹力作用发生偏转而在垂直于试样和磁场方向的试样两个端面上产生电势差的现象。霍尔效应在不断的发展和应用,

冯・克利青在极强磁场和极低温度下发现了量子霍尔效应,它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测量有关基本常数的准确性。科学家们在2010年的研究中发现了无需外磁场的量子霍尔效应(量子化反常霍尔效应),这一发现为低能量耗散的新型电子器件设计指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霍尔效应的应用[3]

利用霍尔效应原理制成的霍尔元件是一种磁电转换元件,又称霍尔传感器。霍尔传感器被用在日常生活所用的电器如洗衣机、录像机、电饭煲、电冰箱等中。同时它在工程技术和科学技术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确定半导体的类型、确定载流子的浓度、测量磁场强度、测量电流强度、测量微小位移、压力传感器、车用传感器、电磁无损探伤、磁流体发电等。霍尔传感器在飞机、军舰、航天器、新军事装备及通讯中应用也相当广泛。

重点讲授,指导学生做实验

用霍尔效应法测螺线管磁场是采用的间接测量法。教师重点讲授是怎样得出用霍尔效应法测螺线管磁场的原理式B=■ [4]?为什么要采用电流和磁场换向的对称测量法来测量霍尔电压[5]?教师边讲边演示电流和磁场换向的对称测量法测量霍尔电压的方法[6]。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答疑,并对学生所测的原始数据进行检查签字。

指导学生撰写规范的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第11篇

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与思考双锥体沿斜面轨道上滚的现象,使学生加深了解在重力场中物体总是以降低重心,趋于稳定的运动规律。

2、说明物体具有从势能高的位置向势能低的'位置运动的趋势,同时说明物体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换。

实验仪器】:

锥体上滚演示仪

注意事项

1、不要将椎体搬离轨道

2、椎体启动时位置要正,防止滚动式摔下来造成损坏报告部分

实验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体或系统的能 量总是自然趋向最低状态。本实验中在低端的两根导 轨间距小,锥体停在此处重心被抬高了;相反,在高 端两根导轨较为分开,锥体在此处下陷,重心实际上 降低了。实验现象仍然符合能量最低原理。

实验步骤】:

1、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高端,双锥体并不下滚;

2、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低端,松手后双锥体向高端滚去;

3、重复第2步操作,仔细观察双锥体上滚的情况。

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第12篇

【器材】

验电器(或自制验电器),有机玻璃或橡胶棒,丝绸或毛皮,被检验的物体:铁丝、铜丝等金属丝,陶瓷、松香、玻璃、橡胶等。

【操作】

(1)将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验电器接触,使验电器带电,金箔张开一定的角度,然后用手接触一下验电器上的小球,金箔马上合拢。这表明手碰了小球后,验电器上的电荷通过手和人体传给大地了,这证明人体是导体。

(2)用上述方法使验电器重新带电。手拿铁丝和铜丝等金属丝用它们去跟带电的验电器小球接触,可以看到金箔也会合拢,表明验电器上的电荷通过金属丝和人体传到地球上去了,金属丝是导体。当手拿陶瓷、玻璃、松香等用它们去跟带电的`验电器小球接触,金箔仍张开并不合拢,表明验电器上的电荷没有通过陶瓷、玻璃、松香等传到地球上,说明陶瓷、玻璃松香等是绝缘体。

【注意事项】

被检验的绝缘体的表面要清洁干燥,以免表面漏电。

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第13篇

实验目的:

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实验器材:

实验装置图:

实验步骤:

1.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向烧杯中加入温水,水位高为烧杯的1/2左右。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观察水的温度变化,水发出的声音变化,水中的气泡变化)

描述实验中水的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景:

(1)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沸腾时

(2)水的声音在沸腾前,沸腾时

3. 当水温达到90℃时开始计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填入下表中,至沸腾后两分钟停止。

实验记录表:

时间(分) 0 1 2 3 …

温度(℃)

4、观察撤火后水是否还继续保持沸腾?

5、实验结果分析:

①以时间为横坐标,温度为纵坐标,根据记录用描点法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②请学生叙述实验现象。

沸腾前水中有升到水面上来,水声;继续加热时,水中发生剧烈的现象,大量上升并且变(填“大”或“小”),升到水面上破裂,放出水蒸气,散到空气中,水声变(填“大”或“小”)。

沸腾的概念:

③实验中是否一加热,水就沸腾?

④水沸腾时温度如何变化?

⑤停止加热,水是否还继续沸腾?说明什么?

20xx年X月XX日

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第14篇

器材

找一个底面很平的容器,让一个蜡烛头紧贴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里倒水,蜡烛头并不会浮起来;轻轻地把蜡烛头拨倒,它立刻就会浮起来。

可见,当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两个接触面间就没有液体渗入,物体的下表面不再受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强,液体对它就失去了向上托的力,浮力当然随之消失了。

现在,你能提出为潜艇摆脱困境的措施了吗?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对“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这一结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却难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实验是攻克这一难点的关键,下面介绍两种简便方法。

[方法1]

器材:大小适当的玻璃漏斗(化学实验室有)一个、乒乓球一只、红水一杯。

步骤:

(1)将乒乓球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很快浮起。

(2)用手托住漏斗(喇叭口朝上,漏斗柄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将乒乓球放入其中,以大拇指按住乒乓球,将水倒入漏斗中,松开拇指,可见乒乓球不浮起,(这时漏斗柄下口有水向下流,这是因为乒乓球与漏斗间不太密合)。

(3)用手指堵住出水口,可见漏斗柄中水面逐渐上升,当水面升至乒乓球时,乒乓球迅即上浮。(若漏斗柄下口出水过快,可在乒乓球与漏斗接触处垫一圈棉花,这样可以从容地观察水在漏斗柄中上升的情况。)

[方法2]

器材:透明平底塑料桶(深度10cm左右,口径宜大些,便于操作)一只、底面基本平整的木块(如象棋子、积木、保温瓶塞等)一个、筷子一根、水一杯。

制作小孔桶:取一铁扦在酒精灯上烧红,在塑料桶底面中央穿一小孔、孔径1cm左右,用砂纸将孔边磨平即成一小孔桶。

步骤:

(1)将木块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木块很快浮起。

(2)将木块平整的一面朝下放入小孔桶中并遮住小孔,用筷子按住木块,向桶中倒水。移去筷子,可见木块不浮起。(这时小孔处有水向下滴,这是因为木块与桶的接触面之间不很密合)。

(3)用手指堵住小孔,木块立即上浮。

上述两例针对实际中物体的表面不可能绝对平滑这一事实,巧妙地利用“小孔渗漏”使水不在物体下面存留,从而使物体失去液体的向上的压力,也就失去了浮力,结果本应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和木块却被牢牢地钉在了水底,不能不令学生叹服。接着步骤(3)又魔术般地使浮力再现,更令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第15篇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教材;教学改革

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大学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实践部分,其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思维方式、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均有重要作用。通过科学、系统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训练培养出具备科技素质、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现今高校教学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教育目标相悖的是现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2]首先,目前物理实验的教材较为陈旧,几年甚至十几年未有更新,无法达到通过最新的科学成果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其次,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模式单一。我校的物理实验教学的一般流程是教师按照教程安排实验内容,提前准备好所需实验仪器,实验前进行实验原理的阐述并制定好实验步骤,学生照着现成的操作指南进行实验,最后记录数据、完成实验报告。整个实验课中,学生只需要机械的重复实验步骤,不用自己思考,更无需说创新了;此外,学校对物理实验教学的经费也严重不足,一些设备老化,损坏严重,无法及时更新和维修。一些实验仪器也完全落伍了,无法与最新的实验方式相结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认为学习的内容已经落伍没有必要学了。最后,在很多高校,物理实验课只是考察课,教师教学不重视,学生学习不认真。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更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创新能力的重视,作为与创新意识培养息息相关的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也日益聚焦着人们的目光。如何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及实验设备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积极性,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如何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如何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关于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笔者通过本文的论述提出了以下五个建议:

一、自编教材、精炼实验内容

在许多高校,大学物理实验已经成为理科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在实现高校对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目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物理实验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更应与时俱进。然而在当前的实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几年甚至十几年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依然是常见的现象。教学重点一直停留在经典的基础实验及验证实验,而这些实验多数已存在几十年并且无任何改进。教师照本宣科,一味地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对基础知识进行讲述,学生难以产生兴趣。改变这种现状的关键在于精炼陈旧的基础性、验证性实验,开发新实验。自编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编写,而且要重视对实验内容的选择。

(一)自编有针对性的实验教材

实验操作是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在选取教材时可根据本学校的资金状况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等等组织教师自编教材。自编教材有利于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并且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专业需求;可以保留经典实验项目,锻炼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删除重复、冗余的陈旧实验内容,对教材进行整合、重组。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

(二)新增实验内容

教师需要掌握所在领域的最新科学研究进展,将一些前沿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实验内容。教学内容要经常更新,使最新研究成果能反映在学生实验中。通过新增的综合性、前沿的具有设计性的实验内容,新旧搭配,使得我们的实验课既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又能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先进行理论讲解,然后示范实验操作,最后学生根据理论方法及教材上详尽的步骤重复实验。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在于学生不需要思考每一个实验步骤的意义,为什么要照此顺序进行实验以及为何在该步骤采取此种处理方法而不是另一种方法,学生在实验课上所做的仅仅是机械重复,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意识无法得到锻炼和培养。改变这种弊端的一种可行性方法是教师改变教学侧重点。在理论课上,教师着重讲解实验原理及设计思路,而实验内容和步骤则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讲义自行主动学习,摒弃一令一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教师不那么依赖。实验环节要严格要求,做到课前预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验中要认真大胆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现象;课后认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

三、增加研究性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在我校,大学物理实验多以经典的验证性实验为主,此类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严谨的处理、分析实验数据,评价实验结果的素质。但是物理实验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因此,通过开设一些研究性课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探索、研究新科研项目的能力。院系可以提供可供选择的自选题目,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课题,由实验室提供实验材料,由学生提出实验假设,拟定实验方案,预测结果,制定方法步骤,发现物理现象。通过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此外,实验内容可以从最新研究成果中发现,由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性实验,自己选题完成实验报告,教师负责指导实验思路及提供场所和器材。这类实验将实验和学科的发展建设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同时探索未知世界、发现物理现象。

四、正确评价实验结果,完善实验考核机制

在原来的实验中,考核方式主要以操作情况、数据处理、实验结果为主,学生为了得到学分可能采取造假等不道德方式达到目的,非常不利于学生养成严谨、正确的科学态度。因此,对于物理实验结果要客观对待,无疑结果的准确性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实事求是,从源头上避免学术不端行为。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标准进行,实验现象的描述要做到专业、准确。即使实验失败也要认真寻找原因,从实验报告中寻找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及时和指导老师交流,讨论失误或误差的产生原因。如条件允许,对误差较大的实验要重做。此外,实验课的考核方式不应拘泥于形式,更应注重过程中能力的培养,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思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考核内容可以采取开放式,不鼓励通过死记硬背应付,而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平日的知识积累完成。日常的实验课用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操作能力,而考试则强化知识点,使考试和教学形成良性反馈。此外,在考查理论知识时可采用传统的笔试,而实验部分则可以通过论文、报告等方式结合实际操作进行。最终,考核需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创新能力等方面,涵盖对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数据处理能力、实验报告撰写水平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在学期末,不同实验类型采取有差异化的考核。基础性实验采取笔试加操作并结合平时成绩及实验报告;设计性实验则要求学生在特定的实验仪器和实验目的下能够合理设计实验,通过正确的实验操作得到结果,撰写出实验报告。指导老师通过答辩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确定最终分数。

五、探索开放实验室

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第16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氢氘光谱各谱线系的规律,即计算氢氘里德伯常数RH,RD的方法。

2、掌握获得和测量氢氘光谱的实验方法。

3、学习光栅摄谱仪的运行机理,并学会正确使用。

二、实验仪器及其使用方法

WPS-1自动控制箱,光源:铁电极。电弧发生器,光源:氢氘放电管。中间光阑,哈德曼光阑,摄谱窗口。

平面光栅摄谱仪是以平面衍射光栅作为色散元件的光谱仪器。它的光学系统用Ebert-Fastie装置(垂直对称式装置),其光学系统如图2所示。由光源B(铁电极、氢氘放电管)发射的光,经过消色差的三透镜照明系统L均匀照明狭缝S,再经反射镜P折向球面反射镜M下方的准光镜O1上,经O1反射,以平行光束射到光栅G上,经光栅衍射后,不同方向的单色光束射到球面反射镜的中央窗口暗箱物镜O2处,最后按波长排列聚焦于感光板F上,旋转光栅G,改变光栅的入射角,便可改变拍摄谱线的波段范围和光谱级次。这种装置的入射狭缝S和光谱感光板是垂直平面内对称于光栅G放置的,由于光路结构的对称性,彗差和像散可以矫正到理想的程度,使得在较长谱面范围内,谱线清晰、均匀。同时由于使用球面镜M同时作为准直物镜和摄谱物镜,因此不产生色差,且谱面平直。使用摄谱仪做光谱实验时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摄谱仪为精密仪器,使用时要注意爱护。尤其是狭缝,非经教师允许,不可以随意调节各旋钮,手柄均应轻调慢调,旋到头时不能再继续用力,不要触及仪器的各光学表面;

(2)燃电弧时,注意操作安全。电弧利用高频高压,点燃后不要用手触及仪器外壳;更换电极时要切断高压电,用绝缘性能好的钳子或手套来更换;电弧有强紫外线辐射,使用时要戴防护眼镜;

(3)铁弧电极上不能有氧化物,应经常磨光,呈圆锥形;调节两电极头之间的距离,注意电极头成像不要进入中间光阑。

三、实验原理

巴尔末总结出来的可见光区氢光谱的规律为:

(n=3,4,5……)

式中的B=364、56nm。此规律可改写为:

式中的为波数,为氢的里德伯常数(109678cm)。

根据玻尔理论或量子力学中的相关理论,可得出对氢及类氢离子的光谱规律为:

其中,和为整数,z为该元素的核电荷数,相应元素的里德伯常数为:

其中,m和e为电子的质量和电荷,c是真空中的光速,h为普朗克常数,M为原子核的质量。显然,随元素的不同R应略有不同,但当认为M→∞时,便可得到里德伯常量为:

这与玻尔原子理论(即电子绕不动的核运动)所推出的R值完全一样。现在公认的

的值为:10973731m,这与理论值完全符合。有了这样精密测定的里德伯常量,又可以反过来计算还没有测定的某些元素的里德伯常数。即:比如应用到氢和氘为:

可见,氢和氘的里德伯常数是有差别的,其结果就是氘的谱线相对于氢的谱线会有微小的位移,叫同位素位移。和是能够直接精确测量的量,测出它们,也就可以计算出氢和氘的里德伯常数。同时还可以计算出氢和氘的原子核质量比。

式中是已知量。注意:波长应为真空中的波长,同一光波,在不同介质中波长是不同的,唯有频率及对应光子的能量是不变的,我们的测量往往是在空气中进行的,所以为精确得到结果时应将空气中的波长转换为真空中的波长。

四、测量内容及数据处理

测量内容

1、拍摄氢氘和铁的光谱。按实验要求,拟好摄谱程序表格,调好光路后,按程序用哈特曼光栏的相应光孔,分别拍下氢氘和铁的光谱。

2、显示谱片。取下底片盒,到暗室进行显影,定影、水洗等处理得到谱片。

3、观察和测量氢氘光谱线的波长。在光谱投影仪上观察谱片上的光谱,区分铁光谱和氢氘光谱,基于在很小的波长范围内可以认为线色散是个常数。如下图所示、用线性内插法就可以算出待测的谱线的波长。在映谱仪上用直尺进行粗测,在阿贝比长仪上进行精确测量计算出氢氘谱线的波长。

4、数据处理。计算出氢氘的里德伯常数,确定其不确定度,给出实验结果表达式。

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第17篇

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与假设: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

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

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五、交流与应用:

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第18篇

预习报告:

1.试验目的。(这个大学物理试验书上抄,哪个试验就抄哪个)。

2.实验仪器。照着书上抄。

3.重要物理量和公式:把书上的公式抄了:一般情况下是抄结论性的公式。再对这个公式上的物理量进行分析,说明这些物理量都是什么东东。这是没有充分预习的做法,如果你充分地看懂了要做的试验,你就把整个试验里涉及的物理量写上,再分析。

4.试验内容和步骤。抄书上。差不多抄半面多就可以了。

5.试验数据。做完试验后的记录。这些数据最好用三线图画。注意标上表号和表名。EG:表1.紫铜环内外径和高的试验数据。

6.试验现象.随便写点。

试验报告:

1.试验目的。方法同上。

2.试验原理。把书上的归纳一下,抄!差不多半面纸。在原理的后面把试验仪器写上。

3.试验数据及其处理。书上有模板。照着做。一般情况是求平均值,标准偏差那些。书上有。注意:小数点的位数一定要正确。

4.试验结果:把上面处理好的数据处理的结果写出来。

5.讨论。如果那个试验的后面有思考题就把思考提回答了。如果没有就自己想,写点总结性的话。或者书上抄一两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句子。

实验报告大部分是抄的。建议你找你们学长学姐借他们当年的实验报告。还有,如果试验数据不好,就自己捏造。尤其是看到坏值,什么都别想,直接当没有那个数据过,仿着其他的数据写一个。

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第19篇

【实验名称】

静电跳球

【实验目的】

观察静电力

【实验器材】

韦氏起电机,静电跳球装置

【实验原理、操作及现象】

将两极板分别与静电起电机相连接,顺时针摇动起电机,使两极板分别带正、负电荷,这时小金属球也带有与下板同号的电荷。同号电荷相斥,异号电荷相吸,小球受下极板的排斥和上极板的'吸引,跃向上极板,与之接触后,小球所带的电荷被中和反而带上与上极板相同的电荷,于是又被排向下极板。如此周而复始,于是可观察到球在容器内上下跳动。当两极板电荷被中和时,小球随之停止跳动。

【注意事项】

1.摇动起电机时应由慢到快,并且不宜过快;摇转停止时亦需慢慢进行,可松开手柄靠摩擦力使其自然减慢。

2.在摇动起电机时,起电机手柄均带电且高速摇动时电压高达数万伏,切不可用手机或身体其他位置接触,不然会有火花放电,引起触电。

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第20篇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

实验名称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 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2.猜想与假设:

平面镜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可能。

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并记录。

(6)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物理实验报告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

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实验目的 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

实验器材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粉笔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1.提出问题:

凸透镜成缩小实像需要什么条件?

2.猜想与假设:

(1)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物距u_______2f。(“大于”、“小于”或“等于”)

(2)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物距u_______2f。(“大于”、“小于”或“等于”)

3.设计并进行实验:

(1)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2)安装光具座,调节凸透镜、光屏、蜡烛高度一致。

(3)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的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

(4)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内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实像的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

(5)整理器材。

物理实验报告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