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更多 > 正文

设计是什么职业(解析品牌设计的本质)

1

设计师这群人

这些年,我游离在甲方乙方,不同的城市,做着不同的项目,接触着形形色色的设计师。

有一年,我带着一个设计师A去客户那提案。

客户指着一本画册,慷慨激昂的说:我想要一本人人看了都会心动的画册,我希望你们赋予这本画册独特的灵魂!所以,你们的设计一定要低调、奢华、有内涵!

设计师A锁着眉头,沉吟道:老板,画册就是画册,一本画册怎么能有灵魂呢?低调奢华有内涵的设计,您能不能描述得更具体一点?

客户一脸懵逼的望着我们。

回公司路上,我对A说:每个客户都想像乔布斯一样打造出一个惊世骇俗的苹果。有要求才会有压力,有压力才能逼出好作品。要珍惜每一个对我们要求苛刻的客户,这是我们快速成长的机会。

A并不这么觉得,他认为这个行业太苦逼了,高强度加班,改来改去,暗无天日,所以转行。

B是我认识的男设计师里面最“漂亮”的一个,时尚,干净,说话也细声细语。就像写文章,文如其人。他的作品,干净、清新、简洁。自此,我把设计师的“颜值”和设计水平逐渐打上等号。设计师表面从事的是“包装”工作,出于职业本能,他们都会有意识的“包装”自己。看一个设计师的穿着打扮,谈吐气质,往往能展现他的审美能力,更能流露出他的个性特征和生活品质。

设计师C的出现,却颠覆了我“以貌取人“的判断。C给人的第一印象,有种文艺摇滚青年的即视感。长发不羁,个性强势,甚至有点偏执,却才华横溢,他的作品,不只是停留在美感的层面,总是给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感觉,十分讲究逻辑,有一种天然的说服力,让人觉得,哦,就是它了!C并非科班出身,早年玩过赛车,搞过摄影,一有闲暇,便在国外流浪,是个有故事的男同学。找他做设计,一不讲价,二改稿不能超过三次。我们合作,时常也有一言不合掀桌子的时候。但凡有大案子,我能想到的,放心的,也只有他。

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功夫在诗外。设计和写作一样,最后拼的也不是技术,而是见识和阅历,是设计之外的东西。设计就是将各种美好的元素重新组合,眼界宽阔,才能运用自如。

好的设计师,必然也是心思细腻的人。对人、事、物的观察细微至极,方能寄情于物,对作品注入生机,成为对生活充满情怀的符号,让作品传达出慰藉心灵的力量。

2

设计的本源

中国的企业平均寿命的2.5年,超过150岁的百年企业,只有5个,被业界奉为“百年品牌”。品牌设计是我们冲格传媒主营业务之一,大大小小也做过不少项目。只能说是“项目",还不能说是“经典案例”。

现在几乎每个企业,无论初创的,还是经营多年的,都有很强烈的品牌意识。动辄砸钱做广告,要做"第一、领跑者、最好的“,而大部分做品牌的状态是:做品牌,只做”牌“,不做”品“。做品牌首要的是离不开设计的视觉传达,而很多设计师同样也是急于拿牌,不愿意做品。

我曾有幸与一位室内设计大师沟通。他说:设计是相通的,设计的本质是在探寻健康、合理的社会语境下的生活方式。设计师不应该钻到技巧上,而是要有思想,回归到人,回归到生活本身。比如说,我们做室内的厨房设计,我们就应该追溯到厨房的本源,在原始穴居时代,厨房是”火塘“,它不是用来做饭的,而是家庭朋友聚会,是一个相夫教子的地方。我们在设计阳台时,也发现国外和国内对阳台的定义是不同的,国内喜欢拿阳台晒衣服,国外则拿阳台来种花种草晒太阳喝茶看书,这是因为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

我不禁想起无印良品设计总监原研哉也曾说:设计的原点,不是产品,而是人。创造出用着顺手的东西,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由此感受到生活的喜悦。

的确,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做品牌,为了营销,它承载了更多的人文使命设计,不光是美感,更是逻辑思考,洞察需求,传递喜悦

《易经》里提到:在天成象,在地成行,变化见矣。意即:因为有人的参与,方能创造出艺术的形象。设计的意向,便是设计物全貌洗尽铅华的气质所在。设计的意向,即品牌文化的内涵。如我们常见的商业标识设计,其创意构思必然立足于设计主体的客观精神面貌与行业风范。让人们通过精简的图像语言,读出品牌隐含之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里,最不缺乏的就是美的元素。一个图形,一个音符,一个符号,都是几千年的美的凝集,这些元素在今天的商业设计中,都值得去传承和创新,去再设计,让他们变得更简约而不沉重,独特而不乏内涵。

3

让设计发声

前日,在香港大学闲逛,偶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作品展,拾得惊喜。有一副海报上,赫然写着:让设计发声!

我们时常听到:技术声音、商业声音,却鲜有听到设计声音。因为,设计基本还在从属阶段,跟着技术走,跟着商业走。

艺术设计与商业追求似乎永远是矛盾体。其实设计和商业不可分割,设计为商业服务,设计促进商业的发展进程,设计又高于商业,因为设计能产生商业价值外,还能产生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商业告诉设计,要从消费者痛点出发,其实也是在促使设计思考,品牌存在的价值和目的,品牌的文化内涵到底是什么。

说到底,设计就是生活的再现,设计的原始动力是解决问题,设计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幸福。

产品之美、传播之美、品牌之美、空间之美,都离不开设计。

在这个”恋物癖“不断觉醒的时代,未来属于真正懂生活,懂人们需求和情绪的品牌。品牌的缔造更需要对生活有高感知的设计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