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法律 > 正文

春季养生简要总结文案(必备4篇)

春季养生简要总结文案 第1篇

大部分的人都是当便意明显时才去厕所,甚至有便不解。这样对于身体有害,大小便在体内停留过久,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而受到损害,甚至还会出现粪便和尿内的有毒物质被人体吸收,“自家中毒”也就会发生。因此,定时大便的习惯一定要养成,尤以晨间为好。定时解大便可防治便秘,对于减少大肠癌的发病机会也很有效的,对痔疮病人也有益处。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是说春天是草木发芽和地表之气向上蒸发的季节之意。在冬季被冰封的大地、河川解冻、复苏,草木发芽、生绿,天地间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这是说在春季应早睡早起,在平坦安全的路上多行走,行走时,要将头发披散下来(古人无论男女,皆蓄长发并在头上束起),以放松自己,舒缓形体,这样做是为了使人体内的阳气随自然界的阳气同步生发(古人认为“肾藏志”,“以使志生”就是使肾的阳气生成勃发)。

《黄帝内经》关于春季养生的这段论述,其实指出了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养生要顺应时节,与季节的自然气机相适应,这样才能身心共调,使自己的生机升发,达到养生的目的。

“尝闻避风如壁箭,春风多疠须防患。况因阳发毛孔开,风才一入成瘫痪。”

这首《春月歌》为南宋著名理学家真德秀所作。大意是,曾听说躲避贼风如同依靠墙壁阻挡弓箭,春季多疫气,传染病易暴发流行,须防患于未然。况且春季人体阳气宣发毛孔张开,风邪一旦乘虚而入,往往造成瘫痪。

关键词:药食同源四时养生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的健康,但经常吃药特别是以养生著称的中药却不怎么方便,所以具有药用养生作用的食物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青睐。并且不同时间的养生方法也大相径庭。

(1)历代人们对药食同源与四时养生的认识

黄帝内经中讲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正是我们所说的食。而药则是靠其偏性治疗疾病。药食同源就是食物具有的类似于药物的特定偏性,通过其“四气”、“五味”的特点运用到疾病中以达到以偏纠偏的目的。

关于四时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里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古至今有多种解释:

王冰认为“养”即是“节制”的意思,他认为春夏阳气盛,故人们在生活中应该节制食用温热之品,以免阳气亢盛而病。张介宾则是结合了阴阳互根的理论进行了论述,认为所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秋冬阴足才能够为春夏生发的能量提供物质基础,而春夏阳足才可以更好的封闭固藏秋冬所养之阴。张志聪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笔者认为此处之虚盛是相对的,这是因为在春夏之时自然界是呈现一种阳气升发之势,虽然人体也是在进行着相同的变化,但是要晚于环境,故人体相对于外界来说是虚。

纵观历代医家对四时养生的认识,都离不开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观点,并且要调节阴阳来维持阴阳是协调平衡。所以在饮食养生中我们就要注重这几个方面,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2)春季养生。春季应顺应“春升”的特点,万物阳气升发,人体也应时而变,阳气开始升腾散发,此时养生可顺应天时,可到野外采集植物刚刚发出的嫩芽,将其晒干泡水饮用,对人体自身的阳气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春季肝气当令,肝属木,木曰曲直,故肝喜调达,所以春季养肝也是重要的一项。养肝要注意协调阴阳,平日气血亏虚之人可食用猪肝羊肝等动物肝脏以达到补肝的目的。也可以食用黑色的食物如黑豆、木耳通过肝肾同源的途径来补肝。肝阳上亢的人在春季因为肝气的过于升发,易导致头痛、眩晕、耳鸣、面红等症状,应该采取平肝潜阳的养生方法。可以用泡水喝,或者炸蝎子食用,都有不错的效果。

春节期间在集市、庙会、街道上都有不少买冰糖葫芦的人,笔者认为,这个也与春节期间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关。春节到了,大鱼大肉定是少不了的,但这些东西一旦吃多,不少人就会出现油腻肉食积滞的情况,感觉脘腹胀满。而山楂归脾、胃经,能够消食化积,为治疗肉食积滞之要药。加之春天肝气当令,山楂又能入肝经,可行气散瘀,治疗肝郁气滞之证。《本草纲目》对山楂的解释为“化饮食,消肉积,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所以春天根据自身的情况适量的吃些山楂对养生很有好处。

(3)夏季养生。中医认为,春天主升,夏天主长,故人体也应该顺应自然界这种积极旺盛的情况,要让自己气机宣畅、情绪开朗。在这个时候可以用橘子皮泡水喝,因为中医讲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不仅能辛行温通,使气得泄,还可以治疗夏季多见的中焦寒湿、脾胃气滞之证。

夏季心气当令,七情过极皆可伤心,故养神在夏天显得尤为重要。这时我们可以将荷叶与莲子放在一起熬粥喝,因为莲子具有清心安神,交通心肾的作用,可以治疗烦躁、失眠等夏季常见的症状。荷叶功能清暑利湿,升阳止血。能有效地预防暑热病和脾虚泄泻。

夏季饮食要顾护阳气,不可过食寒凉。所以想消暑可以喝一些绿豆汤,绿豆能清热,消暑,利水。有较好的清热消暑,除烦止渴的效果。正如《随息居饮食谱》所说:“绿豆甘凉,煮食清胆养胃,解暑止渴,利小便,已泻痢。”吃西瓜也是消暑的好办法,西瓜味甘,性寒。中医称西瓜为天然的“白虎汤”,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作用。但不可过食,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西瓜、甜瓜,皆属生冷,世俗以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也。”这句话就说明了过食西瓜会导致脾胃虚寒,水湿不化。

(4)秋季养生。秋气收敛,养生应遵循“收藏”之道。山药功效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1]。其既补气,又养阴,为平补脾肺肾之品。且秋季气候以燥为主,山药具有养阴润肺之功。长期食用对人体有很大的好处。

秋季肺气当令,气候以“燥”为主。肺为娇脏,最怕的就是燥邪。所以秋天应该吃一些滋阴的水果、蔬菜,特别是养肺阴的食物,这时梨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梨性甘微酸,凉,归肺、胃经。具有生津,润燥,化痰的作用,还可以预防秋季皮肤的干燥和瘙痒。《日华子本草》对梨的解释为“消风,疗咳嗽,气喘热狂;又除贼风、胸中热结;作浆吐风痰。”但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宜吃梨,脾虚便溏及寒嗽的人要注意。秋燥对人的影响还体现在排便方面,不少人在秋天便秘的情况会有所加重,这时就可以喝一些蜂蜜。蜂蜜具有润燥的功能,特别是润肠通便的作用尤为突出。

(5)冬季养生。冬季养生注重的是闭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过:“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在这段时间里,应该以进补为主,还应避免对阳气的损害。所以在此时吃羊肉对人体好处最多。羊肉功效益气血,补虚损,温元阳,御风寒[2]。滋补强壮冬季阳气藏于人体内部,所以很多人会出现手脚冰凉、怕冷的情况。这个时候吃羊肉可以滋补人体的阳气,阳气一但旺盛了那机体就会产热增加,也就不那么怕冷了。

冬季肾气当令,中医认为肾只有虚证而无实证,所以补肾就显得相当重要。在冬天,人们出汗会减少,更多的水分需要肾脏来排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肾脏的负担。所以多吃黑色的食物是冬季养生的好办法,这是因为黑色入肾,如黑木耳、黑米、黑芝麻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四时养生就如《黄帝内经》所说;“顺四时而适寒暑。”在不同的季节,根据其气候的特点,通过适合自己的饮食来调节自身阴阳气血的平衡。这是一种方便可行的养生方法,值得大家对其关注。参考文献

春季养生简要总结文案 第2篇

春季生长的很多草药能起到排毒的作用。比如番泻叶能清肠;蒲公英是保肝极品,有助受损肝脏愈合;甘草有助于能量平衡和消化,减少压力。

此外,用薄荷、迷迭香或薰衣草以及玫瑰花瓣等花草熏蒸,还有助于清洁皮肤和鼻窦。

微量元素——春季多发的口腔疾病和某些皮肤病,就是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摄取不足造成的。我们在均衡补充微量元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硒的摄入,它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帮助我们抵御疾病的侵袭,富含硒的食物有、牡蛎、海鱼、海虾、鹌鹑蛋、芝麻、枸杞、小麦胚芽。

熊苗营养师提示:不论哪个季节养生,都要吃好一日三餐,每天早餐要有粥,鸡蛋、蔬菜 水果,中午有鱼或者瘦肉,还有蔬菜,晚上需要各种蔬菜,水果。一天的食材最好能有25-30种。食物多样化,营养才能更均衡。饮食是需要平衡的,不是暴饮暴食。

这些,都是对我国传统阴阳学说的误解。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人长期探索天地人生规律而总结出的一套科学理论,它不但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支柱,而且也是我国传统养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懂得一些有关阴阳的理论,对于我们保健养生十分重要。

一、身体百骸,阴阳互根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阴和阳两个方面,这两方面辩证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人这一复杂的生命体。在我们身体中,哪些属于阴,哪些属于阳呢?

一般来说,凡是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特性者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于阴。例如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功能活动属阳,组织机构属阴;功能亢进属阳,功能低下属阴;等等。

阴阳既对立,又统一,各自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据,即阴阳互根,“阴生于阳,阳生于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一旦“阴阳离决”,生命也就告终。

人体中的阴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着,即不断地有盛有衰,这种变化在一定限度内是生理活动的过程,超越一定的限度,就会发生病理变化。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例如功能亢进之阳症可以转化为功能衰竭之阴症。这种阴阳的运动转化,是人体生命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阴阳调和,体健身强;忤逆阴阳,精竭命衰

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不断调整自身的阴阳状况。《黄帝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又说:“阴平阳秘,百邪不侵。”人体阴阳,只有不断调整,才能总保持在“阴平阳秘”状态。

《黄帝内经》的这一论断,为以后2000多年间中国的医学家和养生家所肯定和遵循,也被大量的医疗和养生实践所证实。

《养性延命录》中说:“人生之有长短,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慎,饮食差误,淫无度,忤逆阴阳,精竭命衰,百病萌发,故不寿终。”《河图帝视蒙》中也说:“辱天地(阴阳)者凶,顺时序者吉。”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更鲜明地指出:“医道虽繁,可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

中医认为,辨证养生者的身体,多会阴阳调和,极少生病,阳耗很慢,生命延长;不懂辨证养生的人,阴阳多不调和,疾病较多,阳耗很快,生命缩短。

不论什么样的体质(或疾病),采取什么样的健身方法,只要按照阴阳辨证之理去做,都会获得成功。

每个人身体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或阴虚,或阳虚;或阴盛,或阳盛。每种健身方法的作用也不同,有补阴,有补阳。正确的养生方法,需根据不同体质而选用不同的方法,阴虚选补阴法,阳虚选补阳法。

《黄帝内经》早就告诫人们:“阴胜则寒,阳胜则热”。日常生活中,偏于阳热类活动多了,就会积阳热而成为阳热病;偏于阴寒类活动多了,也会积阴寒而成为阴寒病。

不懂得用阴阳辨证方法进行养生,就会破坏身体内的阴阳平衡。如懒于活动者,必然伤阳;作息不规律,会导致阴阳失调;冬坐冰石,伤脾肾之阳;阴虚内热者,却偏偏好晒升火的沙滩;阳虚者非但不知保暖,反而喜欢早春换夏装;肾阳虚的男子早春阴寒之时就穿上单鞋等等,都是有悖于阴阳平衡的行为。

饮食在平衡人体阴阳中作用巨大。每种饮食都有不同的阴阳寒热等药物特性。一切饮食,都要根据自身的阴阳情况辨证选择。如果想啥吃啥,遇啥吃啥,那就一定会把自身的阴阳状态搞乱,引起疾病。如有人因长期多吃小米饭导致脾阳虚弱;或多吃烧烤食物,诱发阴虚内热及各种热病;或不断大量吃冷饮及冰制品而导致肾阳虚;或久吃杨梅,而发生阴虚内热病,等等。总之,偏吃阳性饮食,必将伤阴;偏吃阴性饮食,必将伤阳;偏吃热性饮食,必生热病;偏吃寒性饮食,必生寒病。人类的大多数疾病,都与不按阴阳寒热规律而进行饮食有关。

三、顺应四时阴阳,以从其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界一年四季中阴阳之气的正常变化是万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顺应一年四季阴阳之气的正常变化,在春夏两季特别注意保养阳气,秋冬两季尤应重视蓄养,以从根本上使人体的生长发育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使人体能与自然界万物一样正常的生存。

一年四季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有序变化,阴阳寒暑升降的调节,是自然的规律。人体生活起居必然顺应其变化,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春季是生发的季节,阳气渐长,阴气消退。天地的阳气,夏季就达到了旺盛的程度。酷热的天气使人体消耗增加,吸收减少,睡眠不足,易出现虚证。而且,凡阴虚者,天气越热阴越虚,阴越虚则虚火越旺;凡阳虚内寒者,暑热越盛,阳气越伤,体内越寒。所以,中医强调“春夏养阳”,夏季的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和豆制品,食谱以清热、化食、清心、补脾为主;对一些冬天发作或加重的病症,如慢性支气管炎、咳喘等,可“冬病夏治”。

秋季是冷热交替的季节,天地间阳气日退,阴气渐长。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逐渐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体内的阳气也随之内收。《黄帝内经》指出“秋冬养阴”。秋冬季节养生必须注意内存之阳气,凡起居、饮食、精神和运动等调适,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比如,在饮食上,秋季应选用一些防燥护阴、滋肾润肺的平和食品。冬季要食用一些营养丰富、热量大的食物。饮食勿贪凉,尤其是平素阳虚有寒者更应谨慎。我国一些地区在每年的立冬那天,有吃附子炖羊肉的习惯,就是为了防御外界寒气,补养体内的热量。平素体阴虚而有内热的人,若吃大热的食物,势必使内热加重,进而损伤阴气,使体内阳气大动,而不能潜藏,阳气盛又可以消耗阳精,久之,会发生阳虚之病。所以,平素阴虚的人,冬日宜加苦寒之食品。中医很重视冬令进补。冬令进补就是通过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扶植虚弱、防病强身的目的。一般进补都是从冬至开始。冬至起九,正是一年中阴气极盛,而阳气始生的转折点,《内经》有“冬至阳生”的说法。此时进补,萌育元气,养精蓄锐,有助于体内阳气的生发,为明年开春直至全年的身体健康打下基础。

四、元阳添,必增寿;私阴旺,必损阳

养生家认为真阳为生命之本元,元阳增加,必增添寿命。长生的秘诀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去其阴,纯其阳而已”。人的元阳之旺衰,同精神活动密切相关。

人的精神活动也有阴阳之分。人在真情发动之时做好事或者做善事,全身便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舒适感。这时全身阴阳调和,生理功能协调,免疫功能空前提高。

春季养生简要总结文案 第3篇

春天温暖多风,最适于细菌、病毒等繁殖传播,易发生流感、肺炎、支气管炎、流脑、猩红热、腮腺炎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所以一定要讲卫生,勤洗晒衣被,除虫害,开窗通风,提高防御能力,传染病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避免传染;春天又是气候交替的过渡季节,若不重视保健,或过食辛热助火之品,再被时令之邪引发,一些旧病即易复发,如偏头痛、慢性咽炎、过敏性哮喘、高血压、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应特别注意从衣食住行各方面调摄预防。

枸杞猪肝汤

猪肝半斤,要选择色泽红润的;菠菜叶2两;枸杞1两;

姜、葱、芝麻油、盐、白胡椒;

准备工作

1、猪肝清洗干净,切成薄片,放在凉水中冲泡后,捞出控干水分,放入1勺料酒、1勺生粉抓拌均匀,腌制5分钟;

2、菠菜清洗干净,用淘米水侵泡10分钟以上,捞出备用;

3、枸杞开水泡20分钟;

制作方法

1、先把菠菜叶焯水,控干水分;

2、重新烧开一锅水,放入菠菜叶、枸杞子;

3、开锅后,把猪肝一片一片的下到锅中,煮制5分钟;

4、调入盐、白胡椒,放入姜丝、葱丝,出锅后,在撒入一点香油,这款汤就做好了。

兔肝鸡蛋汤

用料:兔肝1~2个,鸡蛋1~2个,盐等调味品适量。

做法:将兔肝切片,用生粉、盐、姜、酱油腌一下;锅内水烧开后放入腌好的兔肝,再打入鸡蛋搅匀,煮开几分钟,加入适量调味品即可食用。

功效:养肝明目、清肝止痛,适用于夜盲症及肝热目赤痛者。

兔肝为兔的肝脏,其味甘、苦、咸,性寒,归肝经。其主要成分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钙、磷、铁等。兔肝可养肝清肝以明目,最适宜肝热所致目花、目赤肿痛之人。

鱼鳔龟肉汤

用料:鱼鳔20克,龟肉100克,盐等调味品适量。

做法:将龟肉切成块,与鱼鳔同煮汤,加入调味品,待龟肉熟后,即可食用。

功效:补肾止遗,适用于肾虚之夜尿多、遗尿、慢性肾炎者。

龟又名乌龟,其味甘、酸,性平,归肺、肝、肾经。龟肉主补肾经,凡肾气不中或肾阴不足之病症,均可常食龟肉。鱼鳔滋补肾阴,二者起相辅相成的作用。

禁忌:龟肉不宜与苋菜、猪肉同食。

谷雨农谚

谷雨时节种谷天,

谷雨水稻插秧好火候,种瓜点豆种地蛋。

玉米花生早种上,地瓜栽秧适提前,

闲地芝麻和黍稷,

田菁苜蓿沙打旺,绿肥作物种田间。

棉花出苗快查补,地头地边无空闲。

小麦要浇孕穗水,查治火龙和黄疸。

树木栽上细管理,否则成活难保险,

林木果园早喷药,花儿过密酌情剪。

马牛猪羊饲喂好,家禽孵化科学管。

苇藕蒲草继续栽,亲鱼育肥多产卵。

赶潮流来堵鱼头,家吉(鱼)黄花捕莫慢。

一到小暑,也是进入伏天的开始,此时人们要尽量避免午后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多多饮水。饮食方面,大家要多吃消暑祛湿的食物(如绿豆、薏米、苦瓜等),不要嗜食过寒过凉之物,以防将暑湿转化为寒湿。

此外,小暑时节要重点提防皮肤病的出现,比如丘疹荨麻疹,这种过敏性皮肤病因皮疹时隐时现,被中医称为“赤白游风”“风疹”。中医认为,其病因是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侵犯皮毛,内因是过食油腻厚味、荤腥等助火动风之物,如鱼、虾、蟹等所致。

春季养生简要总结文案 第4篇

春天风和日丽,但人却感到困倦。疲乏头昏欲睡,早晨也不醒,这种现象就是大家所说的“春困”。春天犯困不是需要更多的睡眠,而是因体内循环季节性差异,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液分泌增加,各器官负荷加重,供应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造成的。那么怎样减轻与预防春困呢?一要保证睡眠,早卧早起,克服消极懒惰思想情绪;二要积极参加锻炼和户外活动,改善血液循环;三要适当增加营养。研究证明,缺乏B族维生素与饮食过量是引发春困的重要原因,故宜多吃含维生素B族丰富的食品,吃饭不宜太饱;第四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少吸烟,如不太冷,适当减些衣服,或用冷水洗脸,都会使困意尽快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