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胃炎主要病因涉及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异常、胆系疾病、精神心理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如糖尿病、肝炎等。治疗方面,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一、病因
1.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异常食管下括约肌相当于一个活瓣,能够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如果食管下括约肌张力减弱或异常松弛,胆汁就会反流入食管,进而引发反流性胃炎。
2.胆系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可引起胆道系统充血、水肿,导致胃肠神经兴奋性改变,从而引发反流性胃炎。
3.精神心理因素焦虑、抑郁、恐怖等不良精神状态会影响内脏的敏感性以及胃肠动力,从而诱发反流性胃炎。
4.其他因素糖尿病、肝炎、胰腺炎、消化性溃疡以及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等,都可能引起反流性胃炎。
二、治疗
1.一般治疗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避免过热、过咸和辛辣食物。停用或慎用某些药物,如硝酸甘油、茶碱等,这些药物对食管和胃的动力有抑制作用,可能加重反流.
2.药物治疗保护胃黏膜药物,如胶体次枸橼酸铋、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等,可以保护胃黏膜不受胆汁的损伤。如果胃镜检查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应遵医嘱服用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克拉霉素等,以清除Hp。
3.手术治疗对于反流较重、药物治疗失败者,可以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胃底折叠术等,旨在加强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防止反流。
此外,中医推拿、针灸等疗法有助于调节消化功能,改善反流性胃炎的症状。
反流性胃炎极易复发,因此通过调整不良的生活习惯、避免诱发因素是减少复发的重要措施。患者应注意放松精神,消除顾虑,注意生活规律,保证睡眠,适当地增加运动,增强体质,有利于疾病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