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是由于ADH分泌过多或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ADH敏感性增加导致的,可由恶性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肺部疾病等引起,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治疗方法主要为限制水摄入、补充高渗盐水、应用利尿剂和病因治疗。
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是由于内源性抗利尿激素(ADH,即精氨酸加压素)分泌过多,或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ADH的敏感性增加,导致水排泄障碍,水潴留,稀释性低钠血症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其主要病因包括:
1.恶性肿瘤:如肺燕麦细胞癌、胰腺癌、淋巴肉瘤、网状细胞瘤等,约占病因的50%~75%,其中以肺燕麦细胞癌最为重要。可能与异位分泌ADH或某些肿瘤细胞产生的多肽类物质,刺激垂体后叶释放ADH有关。
2.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外伤、感染、脑血管疾病、腩瘤等,约占病因的25%。可能与下丘脑病变,使神经垂体释放ADH增加有关。
3.肺部疾病:如肺炎、肺结核、肺脓肿等,约占病因的5%~10%。可能与肺组织合成与释放ADH增加有关。
4.其他:如药物(氯磺丙脲、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等)、急性肾衰多尿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
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与水潴留的程度和速度有关。轻者可无症状,或仅有软弱、乏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重者可出现头痛、嗜睡、谵妄、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出现惊厥、癫痫持续状态、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1.限制水的摄入:根据病情轻重,每天可摄入水500~1000ml。
2.静脉输注高渗盐水:补充钠和氯离子,纠正低钠血症。
3.应用利尿剂:促进水的排泄。
4.病因治疗: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总之,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应定期进行水钠平衡的监测,以便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