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由感染、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等引起,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和抗菌治疗等,特殊人群需注意用药安全。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本病常见于夏秋季,其发生多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馊、秽浊不洁的食品。
病因:
感染:最常见的是由于食物受细菌感染,再煮熟或半熟的食物尤其容易染有细菌。苍蝇和不合卫生的烹煮器皿。
化学因素:阿司匹林等药物都可能引发本病。
物理因素:进食过冷或过热与过于粗糙的食物、异物和柿石、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空肠吻合术后,空肠憩室炎等疾病,也可导致本病。
治疗:
一般治疗:尽量卧床休息,病情轻者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液以补充体液的丢失。如果持续呕吐或明显脱水,则需静脉补充5%—10%葡萄糖盐水及其他相关电解质。鼓励摄入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食晶,以防止脱水或治疗轻微的脱水。
对症治疗:必要时可注射止吐药、解痉药:如颠茄,1日3次。止泻药:如思密达,1日3次。
抗菌治疗:抗菌素对本病的治疗作用是有争议的。对于感染性腹泻,可适当选用有针对性的抗菌素,如黄连素0.3g口服,1日3次或庆大霉素8万u口服,1日3次等。但应防止抗菌素滥用。
特殊人群:
老人:老年人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敏感性增加,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如肠道菌群失调、肾功能损害等,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特别谨慎,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儿童:儿童的身体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抗菌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较差,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对儿童身体有较大副作用的药物。
孕妇:孕妇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如果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
关键信息:急性肠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主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发热等。其病因包括感染、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等。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和抗菌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如老人、儿童和孕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