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乙类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患者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或大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需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预防和控制该病需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改善环境卫生、注意饮食卫生等。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细菌性痢疾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消化道传播,病原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经口而入消化道,人群普遍易感。
对于细菌性痢疾患者,应根据病情采取消化道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或大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
总之,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通过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改善环境卫生、注意饮食卫生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细菌性痢疾的发生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