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病因包括药物、酒精、应激、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饮食因素等,症状有上腹痛、腹胀、食欲不振、出血等,诊断需依靠病史、胃镜和胃黏膜活检,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手术治疗,预防方法包括避免使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适量饮酒、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缓解压力和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糜烂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指胃黏膜出现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隆起,直径5~10mm,顶端可见黏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心有糜烂,隆起周围多无红晕,常伴有胃黏膜出血、水肿。以下是关于糜烂性胃炎的一些重要信息:
1.病因:
药物: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能会损伤胃黏膜,导致糜烂性胃炎。
酒精:长期或大量饮酒可导致胃黏膜损伤,引起糜烂性胃炎。
应激:严重的疾病、大手术、精神紧张等应激状态,可导致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缺血,从而引发糜烂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可能引起糜烂性胃炎。
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都可能损伤胃黏膜,引发糜烂性胃炎。
2.症状:
上腹痛:多数患者有上腹痛,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疼痛性质多为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
腹胀:常与上腹疼痛同时存在,部分患者可出现早饱、恶心、呕吐等症状。
食欲不振:患者可出现食欲减退、不想进食等症状。
出血:部分患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出血量多者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贫血症状。
3.诊断: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用药情况、饮酒史、饮食习惯等。
进行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以明确胃黏膜病变的程度和性质。
还可能会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血常规等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4.治疗:
一般治疗:去除病因,避免使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调整饮食,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药物治疗:包括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等,以缓解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
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果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需进行根除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怀疑有恶变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5.预防:
避免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
饮酒应适量,避免空腹饮酒。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应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缓解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之,糜烂性胃炎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同时,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有助于预防和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