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性的区别有发病基础与稳定性不同、病理生理机制、诱发因素不同、症状表现不同、危险性与预后不同等。
1、发病基础与稳定性不同
稳定性心绞痛发病基础是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不稳定型心绞痛则表现为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这些斑块可能崩解破坏,释放炎性物质,导致血管痉挛、收缩或进一步狭窄,形成不稳定状态。
2、病理生理机制不同
稳定性心绞痛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固定性狭窄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发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则涉及更为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出现裂隙、血小板聚集、动脉痉挛等,导致局部心肌血流量明显下降。
3、诱发因素不同
稳定性心绞痛通常在特定的诱发因素下发作,如劳累、激动、受寒、饱餐等,导致心肌负荷增加,从而引发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频率更高,程度更重,且诱因更加多样化。即使轻微的活动或休息时也可能诱发心绞痛,甚至夜间睡眠中也可能发生。
4、症状表现不同
稳定性心绞痛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胸前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可放射至左肩背部和左上肢,持续数分钟后可自行缓解或通过休息及药物治疗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胸痛症状更为剧烈且持续时间更长,有时可达30分钟以上。
4、危险性与预后不同
稳定性心绞痛虽然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但相对较为平稳,危险性较少。不稳定型心绞痛较危重的情况,患者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
对于两种心绞痛类型的患者,都需要进行密切的监测和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