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一种复杂的冠心病类型,属于心脏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状态。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发生变化,如破裂、糜烂或出血,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使冠状动脉管腔进一步狭窄,从而减少心肌的血液供应。根据其临床表现,不稳定性心绞痛可分为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静息心绞痛以及梗死后心绞痛等多种类型。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症状为胸闷、胸痛,这种疼痛通常表现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并可能放射到肩部、颈部、下颌或手臂等部位。与稳定型心绞痛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疼痛更为剧烈,持续时间更长,且可能在休息时或轻微活动时自发出现。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冠状动脉的病理生理变化。当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时,会引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此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能是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一个重要原因。
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心电监护和吸氧等;药物治疗则包括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药物,以扩张血管、降低心脏负荷和减少心肌耗氧量;对于药物治疗无效且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可考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