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和坏死。
多种因素可诱发心肌梗塞,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当不稳定斑块破裂时,易引发血栓形成,阻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梗塞。
典型症状包括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可放射至左臂、颈部、下颌等部位,常伴有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典型症状,如腹痛、牙痛等,容易被忽视。
治疗方法包括及时的急救措施,如尽快恢复心肌灌注,如溶栓治疗、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等)。同时,还需进行药物治疗,如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药物,以稳定病情、预防并发症。
其预后与梗塞面积、治疗及时性等密切相关,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改善预后,但仍可能遗留心脏功能受损等问题,需要长期的康复和随访。
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等。此外还要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和处理心血管危险因素,也能有效降低心肌梗塞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