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胃炎是因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胃黏膜炎症,主要与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食管清除作用降低、食管黏膜屏障受损有关,其症状有烧心、反流、胸痛、上腹痛等,诊断需结合病史、胃镜、食管pH监测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预防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反流性胃炎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胃黏膜炎症。以下是关于反流性胃炎的一些重要信息:
1.病因:
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LES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发病机制,LES压降低、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的主要原因。
食管清除作用降低:正常情况下,食管有廓清反流物的功能,当食管蠕动功能减弱、唾液分泌减少时,食管对反流物的清除能力下降,导致反流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损伤食管黏膜。
食管黏膜屏障受损:反流物中的胃酸、胃蛋白酶、胆汁等物质可损伤食管黏膜,导致食管炎。
2.症状:
烧心:是反流性胃炎最常见的症状,多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
反流: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口腔。
胸痛:疼痛发生在胸骨后或剑突下,可向颈部、肩部、上肢放射,酷似心绞痛。
上腹痛:多为烧灼感或钝痛,可被误诊为心绞痛或胃溃疡。
其他:部分患者可出现吞咽困难、咽部异物感、咳嗽、哮喘等症状。
3.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饮食习惯、反流症状、用药情况等。
胃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胃炎的主要方法,可直观地观察食管、胃黏膜的情况,有无炎症、糜烂、溃疡等。
食管pH监测:可了解反流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和酸暴露情况,对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有重要意义。
其他检查:如食管吞钡X线检查、胃电图等,可协助诊断。
4.治疗:
一般治疗:改变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避免餐后立即平卧。
药物治疗:包括抑酸药、促胃肠动力药、黏膜保护剂等。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反流性胃炎,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并发症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5.预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悦等。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避免长期服用NSAIDs等药物。
抬高床头,减少反流。
总之,反流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可引起烧心、反流、胸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反流性胃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