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口腔疾病包括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牙周炎、口腔溃疡、口腔白斑、口腔扁平苔藓、口腔黏膜纤维化和口腔异味等。
口腔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龋齿:俗称虫牙、蛀牙,是细菌性疾病,可以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如不及时治疗,病变继续发展,形成龋洞,终至牙冠完全破坏消失。未经治疗的龋洞是不会自行愈合的,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牙齿丧失。
2.牙髓炎:是指发生于牙髓组织的炎性病变。牙髓是主要包含神经血管的疏松结缔组织,位于牙齿内部的牙髓腔内。牙髓炎症是牙髓组织的炎症性病变,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
3.根尖周炎:是指发生于根尖周围组织的炎症性疾病。根尖周炎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通常由牙髓炎发展而来。当牙髓炎未得到及时治疗时,细菌和毒素可以通过根尖孔扩散到根尖周围的组织,引起根尖周炎。
4.牙周炎:是侵犯牙龈和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是一种破坏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牙周袋的形成及袋壁的炎症,牙槽骨吸收和牙齿逐渐松动,它是导致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5.口腔溃疡:又称为“口疮”,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表浅性溃疡,大小可从米粒至黄豆大小、成圆形或卵圆形,溃疡面为凹、周围充血。溃疡具有周期性、复发性及自限性等特点,好发于唇、颊、舌缘等。病因及致病机制仍不明确。诱因可能是局部创伤、精神紧张、食物、药物、激素水平改变及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系统性疾病、遗传、免疫及微生物在口腔溃疡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6.口腔白斑:是一种口腔黏膜角化异常性疾病,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口腔白斑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吸烟、局部刺激、念珠菌感染等因素有关。口腔白斑的发生与口腔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约有3%~5%的口腔白斑患者可能会发展为口腔癌。
7.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口腔黏膜皮肤疾病,一般不具有传染性。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感染因素等有关。口腔扁平苔藓的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条纹或斑块,可伴有疼痛、烧灼感等不适症状。
8.口腔黏膜纤维化: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特征是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块或纤维化,导致口腔功能受损,如张口困难、吞咽困难等。口腔黏膜纤维化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与长期咀嚼槟榔、吸烟、饮酒等因素有关。
9.口腔异味:是指口腔内的不良气味,它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口腔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口腔异味可能会影响人们的社交和生活质量,需要及时治疗。
总之,口腔疾病种类繁多,危害较大,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治、及时治疗口腔疾病等措施对于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