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分期包括初期、活动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初期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活动期出现骨骼改变,恢复期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消失,后遗症期多有骨骼畸形。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分期主要包括初期、活动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初期多见于3个月以内的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啼哭等,同时可伴有多汗,特别是头部多汗,导致婴儿摇头擦枕,出现枕秃。
活动期除了初期的症状外,还会出现骨骼改变,如颅骨软化、方颅、前囟增大且闭合延迟、出牙延迟、胸廓畸形(如肋骨串珠、鸡胸、漏斗胸)、脊柱畸形(如后凸或侧弯)等。
恢复期患儿的症状和体征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如方颅、鸡胸、漏斗胸、脊柱侧弯或后凸等,无任何临床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孕妇在孕期应多晒太阳,饮食中应富含钙、磷等营养物质。婴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始户外活动,生后2周即可补充维生素D,每天400-800IU。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等高危人群,应在生后1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天800-1000IU,3个月后改为预防量。同时,应合理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足够的奶量摄入。
此外,如果发现婴儿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同时注意饮食调整和户外活动。早期治疗可以有效预防骨骼畸形的发生,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