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由感染、饮食不当等多种原因引起,其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大便常规中有白细胞、红细胞等,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药物治疗等,预防措施包括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等。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本病常见于夏秋季,其发生多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馊、秽浊不洁的食品。以下是关于急性肠胃炎的一些相关内容:
1.病因
感染: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其次是细菌、寄生虫感染等。
饮食因素:摄入过量的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或进食过冷、过热、过于粗糙的食物,均可损伤胃黏膜,引起炎症。
药物: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可引起胃肠道黏膜损伤,导致急性肠胃炎。
应激:严重的疾病、大手术、精神紧张等应激状态,可导致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缺血,诱发急性肠胃炎。
其他:如过敏、酗酒等也可引起急性肠胃炎。
2.症状
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者可呕吐胆汁或血性液体。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也可为黏液脓血便。
腹痛:多为阵发性腹痛,常位于脐周或下腹,疼痛程度轻重不一。
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
脱水:由于呕吐、腹泻导致大量水分丢失,患者可出现口渴、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
3.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可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也可升高。
大便常规:可发现大便中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等。
其他检查:如血生化、腹部超声、胃镜等检查,可帮助明确病因,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4.治疗
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呕吐、腹泻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患者应及时补充,可口服补液盐,也可通过静脉输液补充。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轻重,可选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解痉药、止泻药等。
对症治疗:如出现恶心、呕吐,可给予胃复安、吗丁啉等药物;如出现腹痛,可给予阿托品、山莨菪碱等药物。
5.预防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避免暴饮暴食,饮食应适量。
避免食用过冷、过热、过于粗糙的食物。
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药物。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
总之,急性肠胃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患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患者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急性肠胃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