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是由产志贺样毒素且侵袭结肠黏膜的致病性大肠埃希杆菌引起的,主要发生在1岁以内的婴儿,尤以6个月以下的婴儿为多见。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粪便检查和病原学检查。
新生儿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是由产志贺样毒素且侵袭结肠黏膜的致病性大肠埃希杆菌引起的,主要发生在1岁以内的婴儿,尤以6个月以下的婴儿为多见。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粪便检查和病原学检查。
1.临床表现: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平均1至3天。起病急,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开始为黄色水样便,后转为血水便,有特殊腥臭味。多数患儿伴有呕吐,严重者可出现血便。部分患儿可有发热、腹胀、腹痛等症状。
2.粪便检查:粪便外观为血水便或果酱样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常无白细胞。粪便培养可检出致病性大肠埃希杆菌。
3.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检测出血性大肠杆菌的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有助于明确诊断。PCR检测粪便中大肠埃希杆菌的毒素基因,也可作为诊断依据。
综上所述,对于疑似新生儿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的患儿,应及时进行粪便检查和病原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同时,应注意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并发症的发生。